【溯源甘肃】甘肃境内的秦直道

甘肃日报 2018-07-25 03:56 大字

甘肃秦直道遗址

合水县博物馆馆藏的巨型碌碡,相传秦直道筑路时用的就是这样的碌碡。

本报特约撰稿人李清凌

秦直道

秦直道,是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二至公元前二一○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秦直道穿越十四个县,八百多公里,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秦汉王朝的周边军事威胁主要有两个。一是横亘于北方大地,从阴山、河套一直到今新疆境内的匈奴;一是盘踞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一带的羌人。羌、匈从今内蒙古、甘肃、青海一带环视内地,伺机掳掠人畜财物,践踏庄稼,给秦汉统治区广大民众造成很大的破坏,也给中原政府造成沉重的军事压力。匈、羌各自来侵,尚且不堪其扰,若是南羌和北匈通过祁连山、河西走廊串连起来,剑指内地,那秦汉政府就更加吃不消了。

秦汉数百年来始终把羌、匈入掠看做是国家第一等的边防问题,认真对待。政治家想尽办法,军事家几倾全力。除了派兵防御、物资交换、和亲、修长城之外,秦王朝还为加强朝廷同匈奴最容易进犯的河套地区的军事联系,开辟了一条从秦朝都城咸阳西北云阳县(治所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起始,直通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的直道,用来运送兵员、物资,联络防御指挥信息。

《史记》记述直道的修建比较简略。如《蒙恬列传》只说秦始皇想巡游天下,取道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直通云阳县甘泉山的林光宫(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乃命大将蒙恬负责修路。从九原到甘泉,一路开山填谷,全长1800里(约合今748公里余)。古代巡游是帝王治理国家的一种方式,不同于今天的旅游。秦始皇巡游取道于九原郡,是出于对匈奴压力的关注。《史记》等书对于直道的经过地缺乏记载。以致一些学人误将秦人在秦和六国旧道基础上修建的交通网线之一——咸阳经上郡(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南)至云中郡(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九原郡的驰道当作直道。一字之差内涵相差甚远。驰道是一般性交通大路,建筑要求也很高;直道则是军事专线,不容混淆。

已故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经过深入的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所述直道线路清晰真实。他在《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一文中指出:“直道全线的路线:由陕西淳化县北梁武帝村秦林光宫遗址北行,至子午岭上,循它的主脉北行,直到定边县南,再由此东北行,进入鄂尔多斯草原,过乌审旗北,经东胜县(今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西南,在昭君坟附近渡过黄河,到达包头市西南秦九原郡治所。一半路程修筑在山头岭上,一半路程修筑在平原草地。”

吴宏岐先生在《秦直道不经过上郡及其属县阳周的证据与原因》一文中,将史先生的观点进一步细化,说:“直道离开林光宫后就进到子午岭中,循岭北行。经今陕西省旬邑县东的石门关,北行至凤子梁,再经今甘肃省正宁县刘家庙子林场、黑马湾、野狐崾岘、南站梁,而至今陕西省旬邑县雕岭关。从雕岭关开始,直道循子午岭主脊,大致呈西北走向,过陕西省黄陵县艾篙店、甘肃省襄乐县(治所在今甘肃宁县东北湘乐镇)五里墩,到达兴隆关,再经甘肃省合水县的黄草崾岘到青龙山,沿合水、华池两县分水岭向西北延伸,到华池县的麻芝崾岘,然后纵穿华池县境,经大经红庄、墩梁、老爷岭、新庄畔、羊沟畔、黄篙池畔、深崾岘、高崾岘、墩儿山,过打扮梁的雷崾岘、五里湾、张新庄、田掌,进入陕甘两省交界的丁崾岘、墩梁,直达营崾岘。营崾岘是秦直道与明长城的重合之处,也是一处交叉的十字路口。直道沿长城内侧向西北延伸,经营盘梁、南湾、箱子湾到白石全出长城,入陕西省定边县的马崾岘,重合之处长达20公里。从定边县南境起,直道折向东北,经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红庆河,再转向北行,过东胜市(今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西的二顷半、海子湾、城梁,直抵黄河南岸的昭君坟,在此渡过黄河,就是今包头市西的秦九原郡治所在地。”

根据以上考证,秦直道从今陕西旬邑县杨家胡同进入甘肃正宁县,延至宁县、合水、华池县,经过这四个县的30个乡50余村庄,然后进入今陕西吴起县,继续北上。其在甘肃境内的路段,正宁县境内70公里,宁县境内60公里,合水县境内50公里,华池县境内110公里,总共有290公里。

秦直道经历两千多年,至今遗址明灭,有很多处可寻可见,主要是因为此路修通以后,秦朝以降,历汉、唐、宋、明、清各代,或军事,或商贸,或民间交往,一直在通行维护;有些地段虽被废置,但是林草丛生,人迹罕至,保留了直道的踪迹。其在内蒙古砂石地段的遗迹虽少,但仍被考古学家、历史地理学家发现了一些,据以考知直道延伸的方向和线路,使这一伟大的历史工程,重现于今人的眼光下和想象中。

清乾隆《正宁县志》记载:“此路一往康庄,修整之则可通车辙。明时以其直抵银夏,故商贾经行。今则塘汛废弛,通衢化为榛莽”。意思是说,此路历代都是南北交通的康庄大道,明朝时正宁一带通往宁夏还取此道,商旅经行,延绵不断。入清以后,驻军警备的“塘”和“汛”两种大小不同的关卡才都废弛,昔日的通衢大道变成了榛莽丛生的地方。这段话记述了秦直道正宁段的兴废历史,其他县境的直道也大致经历了这样时断时续、大致至今有路可通的演变过程,让人从中看到:直道遗迹得以保留到现在的原因,一是历代通行,二是灌木丛生,植被茂密保护了它。

直道的修筑开始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出巡会稽,琅邪,还至沙丘死。赵高等隐瞒此情,迷惑世人,带装载秦始皇尸体的辒辌车绕了个大圈子,从九原沿直道运回咸阳。说明直道开建以后,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大致完工,全线可以通车了。秦二世在修阿房宫的同时,继续“治直道”,最后完成了其遗留工程。

作为同长城相匹配的军事交通防御工程,秦王朝选派大将蒙恬全面负责筑长城、修直道,又遣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监其事。蒙恬率30万大军,像赶羊般将匈奴骑兵从阴山以南赶到阴山之北,控制了阴山地区,在新得的河南地及沿黄河一线,包括今甘肃榆中县在内,设置了四十四座县城,从内地迁徙民众,到这些县城开田种地,设九原郡进行管理。然后火爆地展开了“堑山堙谷”,筑长城、修直道的巨大工程。

有人说,子午岭上森林密布,陌生人进去就像进了迷宫,很难寻路出来;时间紧,路径长,秦人是怎样选址、设计、建成直道的?答案是有政治家的智慧,也有民间的贡献。

从选址来说,蒙恬等军事政治家选择子午岭和鄂尔多斯草原两类地形地貌修直道。前者能避免沿途河川的阻拦——那是极大的障碍和隐患,别说难以修成,就是修通了,匈奴人最喜欢顺河谷入掠,一旦遭遇,准会吃亏。再说子午岭上坡度较小,多数路段相对平坦,修直道较河谷地带有利;后一类地貌空旷辽阔,多数路段无狭隘之虞,路宽任你划定,所以遗迹有的宽二三十米,优势明显。可见选择这两类地方修直道是十分高明的。

设计也不费事。蒙恬们并不是另起炉灶重新选址划线,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子午岭上历代民间踏出的小道。考古资料证明,子午岭庆阳市境内,包括宁县、正宁等地,从新石器时代、先周、西周、战国以来就一直有人居住生活,他们打猎种地,与外界交往,逐渐在山脊上踏出了一条小道。直道设计者经过一番考察,认识到这条悠长的小道是南北通行最便捷、最容易修整的道路,就确定直道以旧有小道为基础开拓修建,政府将智慧同人民实践无形中相互结合,省去了烦难的勘查功夫,确定了直道的走向和轨迹。

修筑直道固然有开山填谷的大工程,但多数路段还是“可缮者缮之”,就是将可以利用的路段,砍去树木,铲掉杂草,拓宽路基,填平路面,修成直道,工程量并不是无法承担。因而“千八百里”的直道,秦军只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基本修通,车马可以经行了。秦二世继续“治直道”,可能只是直道修建的扫尾工程和障堡、烽燧、哨卡等附属设施的建设。

三十万“虎狼之师”,一流的指挥者大将蒙恬,加上皇长子扶苏的监理,汇聚成无与伦比的有利条件和力量,确保了直道的高质量、高速度完工。蒙恬自祖父蒙骜、父亲蒙武以来三世为将,多谋善断,勇冠三军;扶苏眼光远大,正派爱国,敢于对父亲的“坑儒”等不当行为多次当面提出批评,因而被赶出首都,令到今陕北去当监军。他们二人后来虽被赵高、秦二世、李斯等阴谋赐死,不得善终,但他们的接近下层、智慧英勇、赫赫功勋、廉正行迹,却和直道、长城相辉映,灿若明星,千古永存。时至今日,直道经过的地方还有许多有关他们的传说在民间流行,如在今宁县境内,还有扶苏的纪念冢,旧有纪念碑。

秦直道是为运送兵员、军需,传递军情和指挥信息,防御匈奴,维护秦帝国北部边防和国家统一而修的。它不仅同长城一样,是秦王朝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在当时和后世还是南北地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网络线路的一部分。

考古工作者和历史学家发现,秦直道每隔一段距离就设一障堡或哨所,驻兵防守。“障”是边塞防御城堡。在今甘肃华池县境内的秦直道上,沿途已发现城障、烽燧、哨所等十多个。包括元城乡碾子畔村与陕西吴旗县长官庙乡曾岔村交界处的林沟梁城障遗址,城内面积1000平方米。障中发现有方锥形烽墩以及粗绳纹板、筒瓦等遗物;元城乡吕沟嘴村的营盘梁城障遗址,现存障墙长约50米,高4.5至5.2米,附近有较多的粗、细绳纹瓦片,还出土一件空心铁铲。在今合水县境内,已发现人工筑的土桥50余座,烽燧20余座,寨堡窑庄20余处。据考察,甘肃境内直道沿线共有126座烽燧,用以传递军情消息。并有正宁县的调令关,宁县的沮源关(兴隆关),合水县的大山门关、涧水坡关、午亭子关,华池县的老爷岭关、黄蒿地畔关、打扮梁关等关卡,稽查来往行人。

直道与长城相配套,加上蒙恬的善于指挥,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边防作用。用汉朝贾谊《过秦论》中的话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意为蒙恬迫使匈奴骑兵退却七百里地,而后建筑了长城、直道,从此匈奴人再也不敢越过阴山、黄河,到河南地牧马了,善于骑射的匈奴人也不敢南来报仇雪恨。直道和长城,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也是秦朝北部边防稳固的基石。在古代军事史、交通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西汉以后,直道除了边防作用外,又在“丝绸之路”交通网和商品交流贸易上发挥了积极作用。魏晋唐宋元明清时期,沿直道形成的诸多村庄、石窟、石刻和文物古迹,就是明显的证明——古代的石窟、寺观,多建在交通要道附近。沿直道进行的商品贸易则一直十分繁盛。直到近代,还是关中陇东一带商品运往河套、内蒙古等地的大动脉。据说每到关陇商贩向河套、内蒙古运送棉花的季节,沿途两旁的灌木枝上,就会粘花带絮,一路皆白。延至近现代,直道还是当地同外界物资、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看来直道的历史作用是不断演变的,时至今日,人们对之维护应用得当,直道和长城沿线肯定又会变成独具特色、车流不息、游客不断的旅游佳境。

新闻推荐

曾遭班主任猥亵女孩跳楼身亡

6月20日,甘肃省庆阳市19岁女孩李某奕跳楼自杀事件引发关注。6月25日22时,庆阳市公安局西峰分局就此事件举行媒体通气会,通报...

合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