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巨变乡村书写诗和远方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黄靖斐实习生王正一
平度素来是一座充满浓浓诗意的文化之城,有着“中国诗歌之乡”的美誉,这里有乡村,也有诗和远方。11月19日~21日,由《诗探索》编辑部和青岛市文联、中共平度市委宣传部、平度市凤台街道办事处联合主办,青岛市作家协会、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青岛市春泥诗社联合承办的青岛市首届农民诗歌节暨第四届“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颁奖活动在青岛平度市举行。青年乡村诗人龙少(陕西)、甫跃成(四川)、管清志(山东)分别凭借组诗《寂静》、《记忆中的无数个黄昏》、《山望记》等摘得大奖。在颁奖结束后,第五届中国诗歌高峰论坛、春泥奖获奖作品研讨会及“全国百名诗人相约会客厅”大型采风等活动相继举办。
三人作品脱颖而出
第四届中国春泥诗歌奖的全国征稿活动今年6月启动,得到了全国数百家报刊、网站、微信、博客等媒体的广泛传播,共收到来自2400多位诗人三万多首诗歌参评。经由严格的评审,龙少组诗《寂静》、甫跃成组诗《记忆中的无数个黄昏》、管清志组诗《山望记》脱颖而出。
青岛市作协主席高建刚认为三位获奖诗人的作品各有风格,“龙少是比较有天赋的诗人,甫跃成则属于文化思考型,管清志朴实原生态。”他认为,龙少组诗《寂静》诗意旷远,是自然与人生在诗人内心的寂静映照,呈现出当下村庄别样的意境;甫跃成组诗《记忆中的无数个黄昏》,是乡村诗歌题材上的拓展,关于生与死以及上天的不可知性的思考,以生命感悟的方式呈现;管清志的《山望记》以朴实、有生命温度的语言和诗意的叙事性结构,回忆式地速写乡村的人物和故事所蕴含的深意。
青岛市首届农民诗歌节暨第四届“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系列活动,作为青岛市首届农民艺术节的重要板块,推动当代诗歌中“乡村”母题的书写与探索,更好地展现新时代农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诗歌要跟上时代变化
诗人龙少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她的诗歌基本上来自生活,来自她曾经生活过的陕西关中平原的乡村,“我18岁之前的生活都是在那里度过的,我一直认为我的诗歌要落在我的生活里,是我活过并真实存在的证据。”龙少认为,很多时候诗人们写的乡村诗歌,也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乡村,“对于我而言,它是我的另一种精神寄托,我的父母和亲人现在都在乡村生活。”
虽然也是写乡村诗歌,理工科出身的甫跃成则对此有着更加严肃的认识,“写乡村,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乡村的人和事,看到内在的、人性层面的东西。就像一棵白菜加一棵白菜等于两棵白菜,白菜是现象,一加一等于二是本质。乡村诗歌既要写白菜,又不能停留在白菜上。必须写出白菜后面的数学公式,才不至于流于浅表”。甫跃成认为,诗歌要跟上时代变化,“我们不能还是写些跟三十年前一模一样的乡村诗歌。那么多新事物、新情况出现了,如果视而不见,仍旧沿用早已跟现状不符的老生常谈,则不能不说是一种偷懒”。
诗人管清志现在依然是一位朴素的农民,他出生在鲁东一个小山村,他曾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生活了20多年的家乡,外出打工打拼,多年后蓦然发现,“我所有的写作都是来自家乡的情感经验,我所有的描述、追忆、隐喻和赞美无不指向家乡的时间与空间。我的写作不过是家乡把真实的模样呈现给了我,而我在寂寞的时候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恰巧又被怀着同样心境的人们看到了而已”。
乡村诗歌应运而生
1984年10月7日,春泥诗社在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崮山公社大姑顶下的下马村小学宣告成立,张文华、张素兰两位二十岁左右的乡村民办教师组织,并很快在当地掀起了一股诗歌创作热潮。36年来,春泥诗社经历了起起伏伏,如今社员已经达到了200多人。
现在的乡村和诗人笔下的乡村已经和传统的“农村诗歌”有了很大的区别。参加论坛的诗人们认为,当下的乡村诗人、诗歌写作观念、文化意识,不再是纯乡土的,而是关注世界文化和现代生活,他们的作品也有着非常明确的现代意识。这种不再单纯的、多向度的、有关乡村的诗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土诗”,“乡土诗”和“新乡土诗”等对农村题材诗歌的命名已经不能涵盖当前书写中国农村题材诗歌的精神内核,“乡村诗歌”这一新概念应运而生,具有着划时代的诗学价值。
《诗探索》作品卷主编、诗人林莽作为本次评奖委员会主任,对当下的乡村诗歌创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乡村诗歌”这个新概念得到了许多诗人和评论家的认同,但创作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乡村诗歌的创作只停留在传统的农家乐,亦或是概念化、表层化的乡村,这种浮躁的表面化的写作也是后续乡村诗歌创作亟需直面的问题,“有必要通过讨论与艺术批评,提示与警醒一些形成惯性的,追逐表象的写作者。”
新闻推荐
于良仁这次到社区卖地瓜。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潘立超近日,不少市民在西韩社区里面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农副产品,原来...
平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度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