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任村支书,传好“接力棒”,东潘家疃村拥军优属成佳话 小小“光荣灯” 一送68载

农村大众报 2019-02-15 18:04 大字

2月1日,也是农历的腊月廿七,平度市凤台街道东潘家疃村特别热闹,锣鼓声响彻整个村庄,几名少年儿童每人手里捧着一盏写有“光荣人家”的“光荣灯”走在前面,不时喊着“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参军光荣,保家卫国”的口号,村干部、村民代表们带着花生油、大米、烟酒等慰问品,敲锣打鼓,来到5户军属家中,为他们钉挂“光荣灯”,送上全村人的温暖和祝福,感谢他们对祖国国防事业的支持。

据村党支部书记李玉洲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他是第10任村党支部书记。从1951年开始,村里有个拥军优属的好传统,每年除夕前,为现役军人军属家送“光荣灯”,迄今已送了68年,尽管村党支部换了一届又一届,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送“光荣灯”从未间断。

10任村支书,

“光荣灯”一送就是68年

“送光荣灯的事,还得从1951年说起。”本村80岁的李书全老人回忆说,那一年,当时的平度县(今平度市)人武部给村里新中国成立前参加胶河战役(俗称三合山战役)牺牲的李昊烈士家送烈士光荣牌、发抚恤品。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于洪奎琢磨设计制作盏“光荣灯”送到烈军属家,用这种方式表达拥军优属情。于是,便组织村民设计制作出了“光荣灯”。开始,“光荣灯”由木板制作成一个五角星,用粉红纸糊上,中间用毛笔字写上“光荣人家”四个字,底部放上蜡烛,挂在烈军属的门前。1958年至今,“光荣灯”由原来的五角星改为由4块木板做成一个敞口的长方体,正面用粉红纸糊上,中间用毛笔写上或贴上“光荣人家”四个字,一直延续至今。说起送光荣灯这段历史,李书全依然历历在目。“那时候我才12岁,每年跟着大人到烈军属家送‘光荣灯’,从1958年开始,从跟着送灯、放鞭炮,到敲锣打鼓送‘光荣灯’,一年没拉,整整送了68年。说实话,当年除了送‘光荣灯’,还帮着烈军属打扫院子、清理卫生、挑水,帮着包饺子、劈柴……因为当年条件差,没有电灯,家里有个‘光荣灯’,过年的时候显得格外亮堂。到现在的村书记李玉洲,一茬接一茬已经整整10任村支书了,‘光荣灯’年年送,从未间断过。”

全村145户,

近70年有36人参军

“别看俺村小,才145户,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有36人参军了。有5人从士兵提干。”部队军转干部李书嘉说。李书江一家三代都是军人,父亲李华京,1946年8月入伍,1999年复原退伍回乡。李书江1978年入伍,在北海舰队服役十年,1987年转业到平度市供销社工作,2014年退休。儿子李成成,2003年入伍,现在北海舰队服役,四级士官。祖孙三代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部队。据李书嘉介绍,他这一家也是两代军人了,父亲李明春1945年16岁参军,1951年退伍回乡,曾担任村革命委员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2005年去世。李书嘉1976年3月参军,从战士、班长、连长、营长到副团长,1997年转业到平度市中医医院任副院长。据李书嘉介绍说,东潘家疃村在部队当兵多,提干多,这与村里对军人家庭关心支持分不开。这“光荣灯”虽小,可意义大。村里每年还组织军属举行春节茶话会,充分体现了对军人及军属的关怀和支持。现年56岁的退伍军人綦瑛瑞1981年入伍,1986年复员回村务农。三弟綦振瑞,四弟綦景瑞都曾当过兵。2003年,綦瑛瑞把年仅18岁的儿子綦峰送去服役,现为四级士官。綦瑛瑞说:我觉得,给儿子选择当兵这条路是对的。部队是一所大学校,好学校,很锻炼人,再说,参军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儿子在部队服役16年了,每年收到、点亮那盏“光荣灯”,都说十五的月儿圆,也比不上俺门前的“光荣灯”亮堂。

小小光荣灯,

一代一代传下去

“我是从2011年开始干村党支部书记的,今年是第三任期,村里再忙,也不能拉下送‘光荣灯’这件事,这‘光荣灯’既折射出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又反映出村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好,送‘光荣灯’也从单纯的送灯演变成了还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今年就每家送去了价值300元的慰问品,其中有花生油、大米、烟、酒等,我们还组织小学生一起参与,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耳濡目染,把这个好传统记在心里、延续下去,好传统决不能丢。一人当兵,全家光荣,也是全村人的光荣。”东潘家疃村党支部书记李玉洲说,通过送“光荣灯”活动,既弘扬了拥军光荣传统,也促进了村庄的和谐与发展,2016年,东潘家疃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宗绪昌

新闻推荐

相关新闻 平度卢某刚等15人 黑社会性质组织案提起公诉

半岛记者潘立超通讯员郭晓亮李敬瑶报道本报1月31日讯近日,平度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卢某刚等15人黑社会性质组...

平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度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