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闯关东, “山东乡音关东行”孙吴

半岛都市报 2018-10-26 02:32 大字

乔玉花(平度村村民)。文/图半岛记者王晓伟通讯员宗绪昌

八月的塞北大地,正是小麦收获的黄金季节,广袤的田野上麦浪滚滚,玉米乐开了怀,水稻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大豆盈满了粒,田间一派色彩斑斓的丰收景象。8月13日至23日,由平度市人民政府主办,平度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山东乡音关东行”文化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平度村、吉林省靖宇县举行。在报道这次文化交流活动的间隙,笔者深入到平度村村民家中,了解他们的移民、奋斗经历、今天的幸福生活以及对家乡平度的思念之情。

据了解,孙吴县89%的居民为来自中原各省份的移民后代,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山东人。西兴乡平度村是诸多村屯中比较典型的移民村,始建于1957年。建村初期叫兴南大队第六生产队,隶属于孙吴镇。1964年县政府从孙吴镇划出20个生产队成立兴北公社,平度村隶属于兴北公社。1967年更名为庆丰大队。1976年9月成立西兴垦区,平度村开始隶属于西兴垦区(1977年西兴垦区更名为新兴乡,1981年又更名为西兴乡)。1980年,由于本村70%以上的村民是山东平度人,所以改名为“平度村”。现在,平度村共有320户、706人,占地面积48平方公里,拥有各类耕地2.7万亩,村集体固定资产1500万元。

不忘乡音,接续乡情李友财(平度村党支部书记),苗建坤(平度村村主任)

“虽然说到东北生存多年,父亲那辈就来到孙吴县,我是本地生人,但是从小受父母的影响,我一直不忘乡音。想起老家的话,说起老家的话,感觉特别亲切。”李友财说,这次“山东乡音关东行”文化交流活动走进平度村,听到乡音以后,感觉这种热血澎湃的亲情又上来了。平度市和平度村,历来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与情分,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是心和根是连到一起的,血脉相连,手足情深。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批山东平度移民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离开家乡,陆续来到孙吴县,以山东平度人特有的勤劳、智慧和勇气,在塞北边疆艰苦创业,谋求发展,充分展示了平度人勇于拼搏、敢于吃苦、艰苦创业的良好精神风貌。

“俺父母那辈就来到平度村,我是在平度村生、平度村长大的,故乡啊,就如同一棵情感树的根,牢牢地深埋在我的心里。”苗建坤说。家乡平度市开展的“山东乡音关东行”文化交流活动走进平度村,穿戴整齐、手拿舞扇的村秧歌队,便以欢快活泼的东北大秧歌迎接远道而来的“老乡”。听说老乡要来平度村,村民们提早创排了新秧歌、腰鼓舞。

此次“山东乡音关东行”文化交流活动,跨越空间距离,把吕剧这一国家“非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白山黑水之间,给人以精神享受。由平度市吕剧团在孙吴县平度村演出的传统吕剧《龙凤面》《姊妹易嫁》,演出仿佛一碗好酒,观众却沉醉其中,演员们谢幕几次,观众还不肯散去。

艰苦创业,开荒种地吴清喜、常蕙兰夫妇(平度村村民)

吴清喜、常蕙兰夫妇是1972年从平度市明村镇移民来到孙吴县平度村。当时,老家平度的生活条件差,连温饱解决不了,二人来到了2000多公里之外的黑龙江省孙吴县平度村。经过夫妻二人艰苦创业,用了10年的时间盖了4间新房。通过不断地开荒,耕种的地越来越多,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常蕙兰回忆说,开始,村里分地平均一个人一垧(一公顷),丈夫思想转变得早,能吃苦,他就开始开荒,开荒很不容易,树桩较粗,慢慢挖坑,用炸药炸开。每到冬季,别人在家里猫冬,夫妻俩就上山,骑上自行车去清理林子,再抠树疙瘩,几年时间开5垧地,开垦的荒地在平度村是最多的。

靠着平度人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干劲,吴清喜夫妇通过不断开荒,成为村里拥有耕地最多的家庭。吴清喜夫妇共生育了三个女儿,如今到70岁的年纪了,两口子把地分给了女儿家耕种,自己乐享清福。

“俺这把年纪方言改不过来了,也不想改。生活习惯也跟当地不一样,平度人就愿意吃大馒头,大米再好平均一个礼拜也吃不上一顿。”常蕙兰说。

“每当静下心来的时候就会想家,想念家乡的亲人,想念家乡的自然风光,想念小时候生养自己的故土……”常蕙兰动情地说,“从东北回关里,从潍坊下火车,坐汽车一到明村,哎呀心里可得劲了,觉得到什么时候那都是老家。”

新闻推荐

岛城四村庄要成颜值担当

我省第一批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村庄名单公布

平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度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