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洒余晖,老有所为展风采
文/图半岛记者禚佩佩见习记者郭巧玲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平度市的医疗条件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日渐提高,人们的寿命也越来越长。半岛记者从平度市老龄办获悉,截至2017年年底,平度市总人口为1394309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数为307583人,约占总人口数的22%,而在2010年,平度市60岁以上人口为255905,占总人口数的19%。
近年来,平度市以宣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和先进经验为抓手,不断完善“老有所为”激励机制,有效激发老年人发挥自身价值、奉献社会的积极性,涌现出了一大批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对社会成员进行传帮带的典型人物;涌现出了不少不忘初心,在开创社会新风、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继续发挥余热的先进人物,他们为广大老年人树立了榜样,为全社会注入了正能量。
发挥余热,甘于奉献
周春岐:退休老师、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社会志愿者
“他们都说,老人退休后就该享清福了,我问他们‘享清福’是什么,他们告诉我就是图自已清净、悠闲,吃好、睡好。”眼前这个身型瘦挺的老人笑了笑继续说道:“我觉得心里舒服才是享福,为镇上的这些老人做事时我才觉得最舒服,所以在我看来我做这些志愿者工作就是在享福。”记者了解到眼前的这位老先生今年已经70岁了,名叫周春岐。周春岐是大泽山镇老干部协会一名志愿者,他非常热爱志愿者活动、热心公益事业,退休后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继续弘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这位古稀老人会用电脑办公
2008年2月他从大泽山小学退休。退休后便积极主动参与镇老年协会志愿者工作,志愿者工作一做就是10年。“我们这种退休志愿者懂电脑的人少,当时我正好略微会一点,就主动担任起老干部协会办公室的工作。工作这些年,电脑倒是越用越熟悉了。打印文件、上报材料、制作表格啥的现在都信手拈来。”周春岐笑着说道。
据了解,他在办公室工作时尽职尽责,去年为了迎接年终考评,他还牺牲了休息时间连续工作十几天,一直到验收完毕为止,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该协会在考评中取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
他主动用手机把老年人的活动场面拍下来发出去,把老年人的活动风采通过帖子发到老干部局,为的就是让外边的人更加了解大泽山老人的活动,提高了大泽山老人们的知名度,也能让参加活动的老人们留个纪念。
用自己的爱好服务村民
周春岐老先生十分热爱音乐,并一直在尝试着运用自己的爱好去搞一些文化活动。“大泽山镇的老年文艺宣传队就是由我发起组建的,为的就是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我结合本镇的地域文化,经济特点,自编自演歌颂党,歌颂祖国,适合老年人活动的节目,我们大泽山的老人们热情很高,好多人都积极参加。”周春岐说完便唱起了《泽山农村大变化》的快板书,并告诉记者,这个快板书是他在2017年自编的,还在一次比赛中被青岛老干局评为二等奖。
记者了解到,每次有相关单位下乡巡演,他都主动为演职人员准备道具,买饭送饭,运送人员。周春岐说:“由于离镇驻地较远,为了工作方便,2011年时我还自己花了三万五千万元购买电动汽车,不只是给他们下乡巡演的人服务更是为了可以更好地为我们镇的老年人服务,每次搞活动,我都义务接送老人,送饭送道具呢。”
他是个环保主义者
“为及时让老年人参加打门球活动,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主动去整修了我们这儿的门球场,清扫球场卫生。这些年,到这儿打门球的老年门球队比赛成绩一直保持前三名。”周春崎边比画着边说,“不止如此,我是个环保主义者,还十分喜欢向人们宣传讲卫生、爱环境。”
周春岐的夫人告诉记者,周春歧很关心村庄的环境卫生,经常宣传讲卫生的好处,时常对家人和朋友说:“地球只有一个,环境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没有一个好生活环境就不会有一个好的身体。”
每当镇工作人员开展宣传时,他都会首当其冲地组织,带领老年志愿者们发放宣传材料,组织群众宣传环保知识,并不断鼓励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行动中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要爱护我们的环境,保护好我们自已生活的地方。他经常忙碌着,为大家而忙碌。周春岐,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老师,一位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社会的志愿者。
浓墨重彩写人生
教导学子捐赠书画
王瑞邦:耄耋之年仍坚持为家乡无私奉献
他从事书画创作已有六十三个春秋;他德艺双馨,从善如流;他除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还热心公益事业。他就是退休后仍继续发光发热,无私奉献的老人王瑞邦。“因为热爱这片土地,当然就得多出一把力。”王瑞邦说。王瑞邦1939年生,祖籍是平度市蓼兰镇幸福村,他曾经历任平度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平度市画院院长、平度市政协委员等职。退休后,受聘于平度老年大学,于耄耋之年仍担任着国画花鸟班教师,并在教学中尽职尽责、诲人不倦。
加班加点批改作品
“退休后,我受聘于平度老年大学,任校委员会委员和国画花鸟班老师,在这里教学也有十多年了,这些年我教的学生有千余名。”说着王瑞邦老先生起身去了书房拿出了一张他和学生们的合影,继续说道,“这是我去年十二月份和我的学生们的合影,就是2017年老年大学国画花鸟班的师生合影。”照片是塑封起来的,照片表面干净无灰尘,合影上有40人左右,照片正中央坐着的正是王瑞邦和他的夫人陈淑华。
大学的上课时间是上午八点半到十点半,这短短的两个小时对王瑞邦老师来讲,总觉得不够用。讲课、点评、示范、修改、题跋,一忙起来他就忘了下班时间。“在老年大学教学的时候他总是八点就去到班级里,一直在那里面待到十二点才回家。不仅这样,他还把学生的作业带回家里来批改,一个班有三四十份作业,他常常改到半夜才肯去睡。”坐在一旁的陈淑华说。
尽职尽责教导学生
去年年底,王瑞邦老师由于身体原因,辞去了老年大学的教师职务,虽然没有再去教室授课,但他的学生们还是常常跑到王老的家里向他请教,王瑞邦老师也会如当初一般耐心地一一教导,甚至还会专门创作作品送给学生们。
“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写的字、画的画,这些都是要送给我的学生的。”只见王瑞邦老师从书房里抱出了一大摞的作品,他慢慢走到茶几前,把怀里抱着的字画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刚一放下就有一股墨香味扑鼻而来。翻开一张书法作品,“马到成功”四个大字跃然纸上,“这个是我的学生让我帮他们写的,我在家写了他们带回去交换着临摹。虽然现在我没有在老年大学里教学了,但是来到我家里的学生天天不断,我们互相交流思想、交流感情,我很高兴、很开心。”王瑞邦老师笑着说。
半夜起床创作,热爱书画
当问及王瑞邦老师什么时间来创作时,坐在一旁的陈淑华阿姨指了指桌子上的那摞作品说:“这些都是他半夜两三点就起床来画的,觉得那时候夜深人静,能出活。”王瑞邦老师接着说道:“我这人觉少,最多也就睡五个时辰,晚上八九点钟睡觉,到凌晨两三点自己就醒了,这个都是习惯了。起床我就开始写写画画,那个点我创作有灵感效率高。”
王瑞邦老师是国家一级书法师、高级书画师,他现在已是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会员、中国新华书画院特聘画师、中国国家书画院名誉院长……王老师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深受书画爱好者的喜爱,省内外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前来登门求书画者络绎不绝,应接不暇。
能为家乡奉献,无怨无悔
在书画方面有很高艺术造诣的他,多年来一直十分关注家乡的发展,当他得知蓼兰镇建设全国首家镇级印象馆后,决定将106幅珍贵书画无偿捐赠给家乡,他说:“我生在蓼兰,长在蓼兰,是蓼兰这片热土给予我创作的不竭源泉,让我从小就酷爱书画艺术,我希望可以为家乡文化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这是一个赤子对故乡的热爱与回报,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书画艺术家对家乡的无私奉献。无论是捐赠书画还是退休教学,都是他为蓼兰、为平度、为最爱的家乡奉献自己的无私行为,像春蚕吐丝,像蜡烛燃烧,不断地发出光亮、造福社会。
红白理事会
理出文明新风尚
姚学韶:号召村民移风易俗
“帮助村民操办婚丧相关的事情,希望村民无论贫富,在红白事情中能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换句话说的就是帮助他们在操办这些事时不铺张浪费。”82岁的姚学韶笑着说。据了解,姚学韶是从2012年7月开始做这件事情的,这一做就是6年,这6年里他带领村里红白理事会的成员上门进户,与村民摆事实、讲道理、算细账,号召村民摒弃传统繁琐礼节,代之以文明新礼仪。他的热心、耐心、细心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认可。
76岁开始担任村里红白理事会会长
前些年,姚家荆戈庄村的村民们一直沿用传统风俗办理红白喜事,各式各样的礼仪,名目繁多的“规程”,相互攀比的风气,一系列陋习让村民疲于应付,苦不堪言。在谈及几年前的情况时,姚学韶说:“鞭炮越放越长,酒席越摆越多,档次越来越高,好多低收入家庭为这个东借西借的,为此还欠下了一屁股的债”。面对愈演愈烈的陈规陋习,2012年7月,村里成立了“村红白理事会”,并聘请已经76岁的老党员姚学韶担任会长。
据了解,红白理事会是负责帮助村民操办婚丧喜庆等事宜的协会,规定村民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在红白事情中一律反对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当问及一开始接手这份工作的情况时,姚学韶回忆道:“对于红白理事会的成立,大多数村民是为之叫好的,也有少数村民对其所提倡的做法心存顾虑,尤其是刚开始做这份工作时,还是有一些困难。”
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会继续做下去
“当时我们村有个叫葛桂英的老人因病去世。老人生前勤劳俭朴、治家有道、和睦邻里,在村民中口碑很好。尽管经济条件一般,但老人们的儿子们想着办得隆重、体面点。”谈及是什么让他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着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姚学韶说道。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就带着成员登门去做思想工作。在姚学韶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老人的儿子姚顺学终于同意按照村里新制定的“红白事村规民约”来操办母亲的丧事。
姚学韶带领村红白理事会成员,按照不失风俗、节俭、让亲戚满意的原则,仔细筹划整个丧葬过程,不请唢呐班子、不搭戏台、不设气拱门。按照旧的习俗,办个像样的丧事,少说也要花费1.5万多元。在姚学韶等人的操持下,姚顺学家老人的丧事只花费了不到一万元,不仅减轻了家属的操劳,还节省了各项支出。“当姚顺学告诉我他同意按照村里新制定的红白事村规民约来操办母亲的丧事时,心里真的蛮有成就感的。当时我就决定,这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我要一直做下去。”
为村庄移风易俗尽自己一份力
现在提起母亲的丧事,村民姚顺学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多亏了会长,不仅给家里省了钱,而且亲戚朋友们还都挺满意,理事会真是帮了村民们的大忙!”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姚学韶担任村里红白理事会会长,这一上任就坚持做了6年,从76岁做到了82岁。“这是一件破旧俗、树新风的事情,厚养薄葬才是文明的新做法,我会坚持继续做下去,直到我走不动也说不动的那一天,为村民们移风易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姚学韶笑着说。
谈起移风易俗的成效,姚学韶说:“红白理事会的宣传,使广大村民的意识慢慢发生了变化,逐渐养成了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正在被村民们接受。”在姚学韶的努力下,现在的姚家荆村勤俭节约的多了、铺张浪费的少了,低调文明的多了、大操大办的少了,“红白理事会”真正理出了文明新风尚。
干好每一份工作都会发光
周珍芳:古稀老人坚守工作岗位每一天
周珍芳是平度市田庄镇韩家铺村一个普通的村庄保洁员,她出生于1947年6月28日,今年71岁。因其对环境卫生工作的激情投入,曾获得过公司最美保洁员、先进个人、平度市最美保洁员、平度市城市美容师等荣誉称号。尽管一份份荣誉摆在面前,但她仍然一如既往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要么不干,要干就一定要干好”
2017年5月1日,周珍芳进入青岛天慧永泰环卫有限公司,从事保洁员工作。周珍芳身体瘦弱,但她弱小身体里蕴藏着惊人的能量。据了解,韩家铺村环境卫生基础比较差,以前村内垃圾遍地,特别是村西边的老村,住户稀少、空地太多,到处长草,除草难度很大。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好多保洁员对这个情况望而却步,村里更换了好几批保洁员,环境卫生一直没有起色。”
当把这项工作交到周珍芳手中后,她当时就说,“要么不干,要干就一定要干好!”于是,她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开始逐街逐胡同地上门收集生活垃圾,接着就忙着锄草。她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一点一点地啃硬骨头,在周珍芳的坚持和努力下,1个多月后,韩家铺村的卫生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南北两条进村的水泥路两边,干干净净;村委门前,一棵杂草也看不到了;村北边的一大片空地,原来丛生的杂草比一人高,如今干净整洁。最让人叹服的是,她愣是把韩家铺的老村给清了出来,现在杂草不见了,垃圾捡走了,视野开阔了,街道干净了,村民开心了,住得舒心了。
除此之外,周珍芳每天都要到韩家铺村北头有一条垃圾沟去捡拾漂浮垃圾。她经常主动上门做大沟周边住户的工作,“我可以上门收垃圾,你们把垃圾放在门口就行了。”很多住户被他感动,不再丢垃圾,但仍有几户人家往沟内乱扔垃圾。当问到周阿姨面对这种不理解的情况心里有什么感受时,周阿姨说道,“如果一点垃圾没有,那还要我干什么?”
“孩子讲卫生,我的工作也没白干”
周珍芳每天认真地工作,不仅为村容村貌的提升和改善作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这份力量也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孩子们。据悉,周珍芳二儿子家的小女儿,还在上小学,她看着奶奶每天走街串巷地收垃圾很辛苦,每次放暑假,就帮着奶奶收垃圾。“奶奶打扫卫生很辛苦,我想帮奶奶一起捡垃圾。”周阿姨的小孙女特意说道,“讲卫生、爱环境,才是好孩子。”周阿姨看到小孙女乖巧懂事,骄傲地说道,“孩子能够支持我的工作,我打心眼里高兴。”奶奶和小孙女,这一老一少,一同行走在清理村庄环境卫生的路上,构成了一幅让人感动的图画。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遇到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看到了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勇气,看到了清洁世界、热爱家乡的信念,看到了无怨无悔、埋头苦干的工作热枕。每天都能看到周珍芳忙碌的身影,尽管劳累,但很快乐。在周珍芳的辛苦努力下,大街上到处干净整洁,看不到杂草。抬眼望去,到处清清爽爽,规规整整。而这一切,都与周珍芳的脚踏实地、努力付出密不可分。
周珍芳在家里忙家务。
王瑞邦和他的夫人。
已经82岁的姚学韶。
正在打扫卫生的周春岐。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记者从青岛市老龄办了解到,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75.9万人,占总人口的21.9%,百岁老人1046人,其中...
平度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度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