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吃巧饼 跟着赵锡芬老师重温巧饼的制作流程,寻找儿时记忆
文/图半岛记者王晓伟见习记者李珊通讯员崔汝平
农历七月初七,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等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为了“乞巧”,有七月七做巧果、吃巧果的习俗。巧果,又名“巧饼”、“乞巧果子”,但并不是水果,而是用面粉制作成的点心。一种说法是,因“巧”和“桥”谐音,人们认为在七月七日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
半岛记者来到仁兆镇粮戈庄赵锡芬老师家中,因听说今天要来了解传统的巧饼,赵老师早上4点就起来发面,“和好面还要醒一个多小时,而且发面的时候要硬,不硬的话,卡模子不好弄,太软的面粘上去了,磕不出来。”赵老师边忙活边说道。赵老师拿出醒发好的面团,不停地揉,面揉的时间越长,做出的巧饼越好吃,颜色越白。赵老师将揉好的面团切下一块,搓成长条,按照模型的大小揪剂子,然后将剂子放进卡模子里,用手指按压,最后磕出来,这样巧饼模型就出来了。“刚才让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面的醒发程度低了,再醒十几分钟,这样烙出来的巧饼才更彭软。”赵老师又给巧饼盖上一层干布。
现在市面上售卖的巧饼大都是通过烤箱制作的,虽然不易糊,不用来回翻转,但是口感差些,香味不足。赵老师采用传统的方式制作巧饼,先把平底锅烧热,将少许花生油均匀地抹在锅壁上,放入饼胚,慢火烘烤,待两面金黄时出锅,小巧玲珑。“这种方式特别需要把握住火候,得时时注意饼是否鼓起来了,再及时翻面。”忙活了一上午,经过和面、发面、做模型到最后烙出香喷喷的巧饼,这一道道工序下来,赵老师已是满头大汗,“看着大家吃着巧饼,感觉过节的氛围又来了。”
当七夕节遇上巧饼,当巧饼遇上童年。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将做好的巧饼用红线穿起来,挂在我们脖子上当做零食吃,还会跟小伙伴比较谁的巧饼多,谁的好看;现在,我们已经长大……幸好,我们还会在七夕节这天仰望碧霄,真心祈愿。
新闻推荐
本报8月12日讯(记者宋祖锋通讯员张德杰孙科强)平度作为全国最大的花生集散中心,11日至12日举办了2018年中国花...
平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度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