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明季末世,兵燹连年,生灵涂炭。他任职多地不避险,文武之责一肩挑,治民之外亦剿贼,给百姓一丝安定和温暖。保定保卫战中,他矢志抗敌,洒血城楼,践行了保境安民的初心。

大众日报 2017-11-30 02:35 大字

保定古莲花池内“六人小传”石碑的何复部分何复曾居于此,后人称“何家楼村”鲍青摄■政德镜鉴梿?

□本报记者鲍青

本报通讯员孙京信

在河北保定市的闹市内,藏有一处“林泉幽邃,云物苍然”的古莲花池。它始建于唐高宗时,后经各代重修城垣,疏浚河道,引水入城,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有了“城市蓬莱”的美誉。

除了拙巧相宜的自然美景,古莲池引人入胜之处,还在于隽永丰富的人文景观。莲池北塘的北侧,嵌有自唐至民国的碑刻200余方。一通通碑刻排列成行,蔚然成林,将古往今来的沧海桑田浓缩其中。

碑林长廊里,有几通噙血带泪的石碑尤为引人注目。“它们记录着明季那场保卫战的杀戮和悲鸣。家国危难、强敌环伺之际,山东平度人何复带领全城百姓,守护着这座城池的安宁和疆土。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至今依旧散发光芒,不曾褪色。”平度博物馆原副馆长高瑞吾说。

“苦哉痛哉,嵩县之民”

保定保卫战的主角,是知府何复和身后数不清的无名英灵。

何复出生于平度的一户寒微之家,少时家境窘迫,常有衣食之忧。入塾启蒙伊始,早慧的他对玩乐之事没有什么兴趣,唯独对读书痴迷不已。书中所描绘清平世界的政通人和,与日渐严峻的现实苦难,让他既迷惑又痛苦。安民救民的心愿,自此埋于心间。

平度城中,有人组织起“文社”,“以文会友,以文辅仁”,互相交流才学和理想。何复为了参加社团,“旦往暮还,每日往返八十多里,盛暑严寒亦不中断”。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互动中,何复的文章日益精进,常见警世之语。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何复参加乡试中举,四年后又中进士。经吏部掣签,他被分配到河南嵩县任知县。

这一年,时局在“正反”之间变幻无常。

一方面,明代科技有了可喜的进步。中国第一部天文望远镜研制成功,士大夫称这种外形如筒的仪器作“筩”;礼部尚书徐光启领衔编纂的《崇祯历书》也顺利成书,书中介绍了西方天文学家第谷的天文和几何学,甚至翻译了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中的内容。

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在魏阙还是在江湖,弥漫的是一股令人压抑的沉沉暮气。当年四月,山西、陕西大饥,沟壑渐平人渐少;七月,后金军攻陷北边重镇,京师震动;十二月,农民军进入河南,连克多地,声势复振。糜烂的内外形势,让许多人有了末世危机的感觉。

在乌云笼罩的末世之感中,何复来到嵩县,开始了跌宕起伏的十年仕途。

嵩县地处中州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何复虽是文臣,却深知嵩县的重要,到任后即设义兵、练乡勇、置火器、严斥堠,并招抚任五教等盗贼,剿抚并施,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正当何复励精图治时,严酷的考验接踵而至。当时河南连年大旱,旱灾之后便是蝗灾,天空飞蝗蔽日,大地赤野千里。流亡者啸聚山林中,变身盗贼,时常攻城略地,抢掠财物,兵锋也抵达了嵩境。因为天下承平日久,百姓数代不睹兵革,闻听盗贼前来,无不肝胆俱裂,逃入深山。何复关心城外百姓安危,单骑出城巡查灾情。他看到村屯焚烧殆尽,人畜践踏,内心忍不住悲凉凄苦。他护卫百姓入城避难,加以妥善安置。接着露宿城楼,枕石而眠,迎接即将来临的暴雨狂风。

盗贼围攻嵩县,何复立于城楼,亲身督战,鼓舞军心。他还派遣将领刘月江守卫要地屏风寨,与嵩县成犄角之势,稳固了嵩县的局势。

何复虽是一介文臣,胸中却颇有韬略。他防御得当,敌军久攻不下,双方陷入胶着的消耗战。他观察战场形势,决定趁着敌人士气低落之际,率奇兵出击,让他们首尾难顾,定能一战而胜。在追击途中,官军遭到伏兵偷袭。在何复生死攸关之际,先前招抚的任五教,挺身杀入重围,奋力射杀数十名敌军后不屈而死。拼死突围回城后,何复为任五教素衣哭祭,嵩县军民守城意志更加坚毅。

经此一战,何复威名大震,盗贼不再敢侵犯嵩地。魏如友是小有名气的盗贼头目,在与何复多次交战中,逐渐被他的忠义所感化。魏如友弃甲赤膊,亲率五百精兵前来归顺。他跪在城外说:“从贼乃不得已,今见公仁勇,愿乞命为向导。”何复见他真心投诚,便把他们纳入城中安置。

魏如友投诚后,将盗贼的布防虚实情况悉数告知何复。所以何复每次出兵,几乎都战无不克,先后生擒了骁将九条龙、坐地虎等人。何复将盗匪肃清、安定局面后,便专心治理嵩县。他减免赋税,抚恤百姓,鼓励百姓返乡垦荒,归来者日众。

何复任职四年,嵩县相对平静,渐渐恢复生机。此时,京城有阉宦听说嵩县无战乱,就派人来这里开矿敛财,激起民愤。何复闻讯后,立即制止,将采矿权交予百姓。自觉受辱的宦官,授意言官弹劾何复,何复竟被罢官遣戍。消息传来,嵩县百姓痛苦流涕,争相前往送行,他们一起哭喊:“何公去,嵩县必为贼所陷。”何复只好宽慰道:“但愿汝辈同守乡里,心如旧,则乃我之志也。”说完洒泪而别。

何复走后,盗匪立刻来攻嵩县,并诱降魏如友:“汝前亦为贼,何知县素有名望,今受谗而去,汝尚为谁守?”魏如友不为所动,坚拒投降,誓死抵抗。盗贼见劝降计不成,亲领大军猛烈攻城。嵩县终因孤立无援、寡不敌众而沦陷。魏如友被捆绑带到贼前,大骂不屈而死。不久屏风寨也失陷,刘月江被杀,死前大呼:“此可以见何公矣!”

《嵩县志》以悲愤的笔触,记录了城池沦陷后的惨况:“城门昼闭,四郊暴骨如莽,人烟断绝。道旁败窑、废寺,多饥民藏匿,支折脚铛,抟人而食……瘟疫复作,死者枕藉,四野豺狼昼行,十五成群,多噬人而不食。”嵩县沦陷的消息传到何复耳中,他悲痛欲绝,面对嵩县方向痛哭道:“苦哉痛哉,嵩县之民!”

“保定,吾死之所也”

何复有功却受谗,在朝官群体中引发极大的波澜。

而此时的明政权,犹如风中残烛,生死只在摇曳之间。如何安定天下形势,成了当务之急。欲定天下,先定州县,欲定州县,先择良臣。形势的紧迫,让怀才之士终能脱颖而出。在州县官员中,何复用兵和治民皆声望卓著,所以“言官多论荐”。很快,他被重新起用,派往湖北任英山知县。

英山县当时也是盗贼蜂起的重灾区。何复到任后,延续自己治理嵩县之法,先集中精力肃清盗贼,再悉心治理乡民。未出一年,英山就四境肃然,百姓安居如初,政治重向清明。因政绩突出,何复升任工部主事,后进为员外郎。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何复虽能让一地安宁,却难阻挡全国形势走向糜烂。到了崇祯十七年,天下的形势渐趋明朗。随着孙传庭部队的覆灭,明廷再也组织不起镇压农民军的兵力。李自成的大顺军自西安出发,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接着兵分两路进入河北:李自成亲自率军自晋北出居庸关奔袭京师;刘芳亮部则出娘子关,经过保定,北上攻取北京。

京师和保定的防卫,成了关系朝廷存亡的重中之重。

保定居三关之中,形势适均,缓急可赖,是三辅的长城,两边的内险,对拱卫京师至关重要。崇祯十五年,清兵攻陷冀东、京郊后,就南下攻打保定。保定军民协力固守,而原兵部尚书孙承宗不幸死难。第二年,兵部尚书卢象升因廷臣掣肘,兵力不继败走保定,后在巨鹿战败身亡。股肱之臣的接连殉国,让保定成了明廷难以言说的伤心地。

千钧一发之际,崇祯帝任命何复为保定知府,期望他能守护京师的南大门。在皇宫召见时,皇帝悲痛地嘱托道:“保定,朕之冯翊(肘腋)也,乃畿南重镇,惟尔往守之。”何复泣涕跪拜,郑重领旨受命,“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被派往保定,其实意味着有去无回,朝臣对此也心知肚明。宦官方正化被崇祯帝派往保定时,临别泣涕曰:“臣此出,他无能为,不过一死报主恩耳。”出城之前,他将多年的积蓄分于家人,并对送别的人言道:“此去不负皇恩,不负教诲,与城存亡而已。”

何复领命后的心态,亦是这般。有要好的同僚劝他:“天下汹汹,可以毋往,在部亦为君守。”何复却斩钉截铁地答:“保定,吾死之所也。”但与方正化的全然绝望不同,何复心中还燃着微弱得可以忽略不计的希望,他觉得:“焉知不能谋勤王之师乎?”带着视死如归和事在人为的复杂心绪,何复退朝后立刻上路了。

天下鼎沸之际,军无斗志,守将不战而降。大顺军一路势如破竹,各地望风而降,二月下旬就到达了保定城下。

此时何复还正在奔赴保定上任的途中。京师和保定虽然相距不远,但路途之上盗贼肆虐,何复只能昼伏夜出,尽量躲避围追堵截。可纵使如此,随行仆人也在奔逃中不幸遇难,何复则幸运地突出重围。危难之际,他决意孑然一身,孤身入保定,以此身为百姓保疆守土。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保定城被围时,代理保定知府的是同知邵宗元。他先是召集当地文臣武将,和镇守太监方正化一道歃血盟誓,决意以生命来保卫此城。当敌人的劝降书送入城内时,邵宗元当众将其撕碎,以表守城的决心。

何复途中听闻保定被围,日夜兼程赶到城外。入城后,他将朝廷的任命诏书传示众人,证明自己的身份。邵宗元随即对他说:“如今大敌当前,何知府赴保定共守城,此乃百姓之福。”接着就双手奉上府印,让何复来总管防务。何复却推辞道:“君布置井井。临敌不易将,众习公久,公仍佩之。”

众官见面相识后,何复领着大家一起拜谒城中的文庙,作守城思想动员。当时保定已是孤城一座,内缺粮草接济,外无救兵指望,大家对守城其实不抱多大的希望。何复知晓形势的危急,便在文庙中对众人讲授《论语》中的《见危授命》章。他慷慨激昂地说:“圣人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他以孔子的话来勉励众人:见到利益要想想是否合乎道义,遇到危难要愿意献出生命。

何复声气激壮,众人闻之,都有视死如归之感。

宣誓完毕后,众人迅速登楼,分区守城。城外的敌人为了激怒守军,诱使他们出城野战,便一面攻城,一面辱骂,污言秽语不堪入耳。何复识破他们的计谋,只是鼓舞士气,加固防守,敌军一时也无可奈何。

城中的许多乡绅,把家财都献出来犒赏守城军民。守城御史金毓峒的妻子,甚至把所有的金簪耳环都摘下献给守城将士。

这时大顺军刘芳亮命令将士四面攻城,并搭起云梯攻击城头。攻城兵士手持短刃,边骂边借云梯上爬。但保定的城墙,屡次加固,城高壕深,易守难攻。何复、邵宗元带领军民坚守城池,安排青壮之人上城头防御,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为了防备奸细出入,城内大街小巷被砖石和木栅堵塞,老人和稚童手持木棒站在街口巡逻,来往的人必须手拿官府的路条才能通过。城内全民皆兵,敌军无机可乘,稍稍退却。

局势稍微缓和之时,一位有来头的不速之客突然驾临。负责西征的督师大学士李建泰,来到保定城下,要求开门入城。他之前接受了崇祯帝的委托,带兵督师出征,作最后的抗争。但他治军不严,军纪散漫,以致兵士大量逃亡,残兵不足五百人。兵少将寡,他不敢出战,只率领残兵败将,前往尚未沦陷的保定寻求庇护。

何复在中央任职时间短,没有见过李建泰,无法确定他的身份。他对李建泰的要求有所质疑:“阁下枉受君王重托,御门赐剑,酌酒饯别,如今不仗钺西征,反丧师辱命,安得入吾避乱。”李建泰被戳中了痛处,羞愧难当,便仗着官威愤然道:“你们哪里知道我肩负的使命,我暂且不与你们争辩,可一旦发生变故,恐怕你们都难以赎罪。你们大概不知道我手中尚方宝剑十分锋利吧!”

众人疑惑不定,也畏惧尚方宝剑的权威,便找来曾做过李建泰监军的金毓峒前来指认。金御史确定来人正是大学士李建泰,众人也就把他迎入城中。李建泰命令将士押着四辆车的金银徐徐入城。

李建泰所押运着的金银,合计有二十七万两。镇守太监方正化质问他:“此银为何用?”李建泰佯称,这是朝廷犒赏真定前线驻军的银两。方正化随即道:“真定已陷落,前去无可犒赏,我为先生发之。”他随即将这些金银悉数散于保定军民。其实这笔钱大多是李建泰为官聚敛的私财,如今就这样被全部充公,心中极为恼怒,因而萌发了投降的想法。

大学士入城的消息不胫而走,大顺军攻城越来越急切,形势也越来越危急。当众人商议守城策时,心怀不满的李建泰提出了投降的建议:“如今形势危如累卵,难以支撑,莫如投降。只是投降,却不开城,把印牒交上即可。”因为他位居内阁大学士,其他官员皆不敢言语。唯有何复和邵宗元大怒曰:“我为朝廷守此方土,保境安民便是天职。我们义不能降,大学士要是投降,自去投降便可。”说完便将印鉴丢掷于地。李建泰自觉无颜面,拂袖而去。

大学士李建泰的表现,不仅未给守城带来多少帮助,反而还埋下了分裂的隔阂。

热血为朱墨,赫然写下:

“明保定知府臣何复死难处”

三月时,有数十名骑兵穿着女人衣而来。他们带来了一个让何复“悲痛欲绝”的消息:“我等所过百余城,皆开门远迎;如遇不降就遭屠城。如今京城已破,皇帝自缢,汝等为谁守?”他们用箭将这封劝降书射入城中。何复、邵宗元看后大为震惊,先是怒发冲冠,将劝降书撕得粉碎,接着集体向北方叩拜,流泪不止。

金毓峒进言道:“此正为君报仇之时。若对百姓晓以大义,定能鼓舞士气。”于是何复、邵宗元命令守城军民每人将一枚崇祯铜钱缀于颈上,以示为江山社稷而战的决心。

京师沦陷后,攻城的大顺军越来越庞大,保定保卫战也进入了最危急的时刻。史载当时战斗的惨烈:“铅丸铁子,喷天抉地,屋瓦飘纷,人皆戴木板循墙走。未几,西北楼火,南郭门又火,隍池溃,高橹灰飞,深沟涛散,守者不寒而栗。”

千钧一发之际,南城守卫将领王登洲出城投降,保定防卫线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何复立刻登上城楼,亲自点燃巨炮,轰击正在入城的敌人。

西洋巨炮不断轰鸣,暂时遏制了敌军的进攻势头。但频繁的发炮,让炮筒逐渐赤红,何复却依旧燃炮不止。突然“轰”的一声巨响,火炮再也承受不了这般重负,炸膛四裂。正在点炮的何复立刻被炸成重伤,瞬间昏死在城楼之上。

没有了火炮的威慑,敌军自城南蜂拥而入,激战六天六夜的保定终于全线失守。城破之日,邵宗元和方正化带领少量队伍退入街巷,展开巷战,双双不屈而死。西城门失陷时,金毓峒被俘,被押解到三皇庙水井。此时他冷不防推倒士兵,毅然投井而死。城中进士张罗彦见城已破,跑回家中,在墙上书写下“大明光禄寺少卿张罗彦义不受辱”,然后到张氏园中的井亭自缢而死。

重伤的何复苏醒,见保定城破,同志身亡,万念俱灰,只求一死。他奋力撕下衣服一角,以热血为朱墨,用尽最后气力于楼壁赫然写下:“明保定知府臣何复死难处。”接着北向含笑而亡。

刘芳亮率部所过百城,从未遇过如此顽强的抵抗。代价惨重的他发誓要屠戮保定城,左右谋士却说:“明知京城已陷,皇帝驾崩,军民还固死抵抗,此乃为义而战。义城不可屠!”刘芳亮这才放弃了屠城的打算。

泉水犹香,音容犹在

惨烈异常的保定保卫战结束了,但后人并没有忘记牺牲的英灵。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为纪念这些死难者,保定府同知常大忠在保定西关外杨公祠(明嘉靖年间弹劾严嵩的忠臣杨继盛祠堂)西侧修建了一座“忠烈祠”。“忠烈祠”前后两进院落,有正堂、后堂,墙壁都镶有碑刻,分门别类地记载了死者的姓名和简要事迹。在御史金毓峒投井处,修建了井亭,将该井称为“明御史金公殉难泉”,并树碑立传。康熙二十八年,直隶巡抚于成龙(此乃治河名臣,与廉吏于成龙同名同姓,人称小于成龙)捐资把已经卖于他人的张氏园赎回,重修张罗彦一家“殉难”之井亭,取名“不改亭”,并亲自撰文立“泉水犹香”碑以记之。后来当地百姓集资立“六人小传”碑,将殉国的何复、邵宗元等人的事迹勒石刻碑,流传后世,仿佛他们音容犹在。

乾隆年间,清廷赠何复为太常寺卿,谥号“忠烈”,并敕保定府建祠纪念,春秋致祭。

而在平度当地,何复守城的故事,也流传至今,为百姓津津乐道。

新闻推荐

冬天种下黑麦草开春变成有机肥

半岛全媒体记者徐杰通讯员杨发鹏徐升川报道本报11月22日讯如今早已忙过了秋收秋播时节,而在平度市田庄镇西寨农机合作社的农田里,一台台播种机却来回奔忙。20日,记者采访得知,这些播...

平度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度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