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向第三方机构导流等问题…… 记者调查网贷乱象,提醒消费者警惕强制放款、高额利息等陷阱

半岛都市报 2022-03-30 01:12 大字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文鸿飞图/CFP

不可否认,网贷确实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燃眉之急,但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不少网贷服务机构却存在强制放款、过度营销、虚假宣传、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甚至打监管“擦边球”等乱象。近日,记者测试多个网贷平台,发现有些平台存在涉嫌多次导流、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虚假宣传、暴力催收、高额利息等问题。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2期消费者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防范过度信贷风险。

消费者遭遇:

被强制放款、被收高额利息、被暴力催收……

虽然银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都曾发文对网贷平台进行规范约束,但记者采访发现,仍有不少消费者深受网贷之苦,有的要支付本金利息之外的费用,有的因为莫名点了链接,泄露了个人信息而陷入网贷骗局。

据新华社报道,26岁的小吴在大学期间接触了网贷,他为了追星、交女朋友的开销,便在分期乐网贷平台申请了网贷。之后小吴便深陷其中,借款金额越来越高,后来他在11家网贷平台欠下近25万元债务。

青岛市民小李则因为刷短视频时点了不明链接泄露了个人信息而深陷网贷骗局。当日小李用手机刷短视频时,被一个“测试信用额度”的信息吸引,他随手点击下载了一个网贷APP并输入了个人信息,然后就发生上面事情。

3月25日,记者登录黑猫投诉平台,发现类似以上这些遭遇,现在仍在上演。当天,记者在平台首页输入关键词“网贷”后,发现有1132条投诉与之相关。记者梳理这些投诉发现,有投诉网贷平台强制放款的,“只是想看看有多少额度,填完资料后没有确认借款,谁知平台第二天竟强制将1000元打到了卡上,并要求4天之内还清2000元。”一网友如此投诉。有投诉网贷平台利息太高疑似砍头息的,“在多米贷平台上借款4000元,实际到账只有3200元。”还有投诉被暴力催收的,网友gyh0708称,其在小鹅花钱网贷了一笔钱,虽然逾期半个月,他并没有逃避,但平台天天骚扰其家人和单位,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工作。

记者测试:

存在涉嫌过度收集信息、向第三方引流等现象

除上述消费者反映的乱象外,记者3月25日进行测试时发现,网贷还存在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向第三方导流和夸大宣传等问题。3月25日上午,记者先下载并体验了好分期。体验时,进入主页面、点击获取额度进入认证界面后,记者在《好分期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政策(隐私权保护)》摘要中看到,“为了给您提供更丰富的互联网消费贷款产品,当您使用好分期上提供的第三方合作机构提供的助贷产品或服务时,您同意我们向第三方助贷服务平台或贷款主体提供以下个人信息:您的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按照指引,记者上传了上述信息,进行了人脸信息核实后,又跳出一个页面,要提供最高学历、从事行业、工作岗位、月收入、婚姻状况、详细地址等私密个人信息。而在借款推荐页面,记者看到包括来借吧、松鼠金融、小易钱包、元气分期、小花借、信业帮、咚咚花等18个选项。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疑惑,明明只在一个平台网贷过,只点击了一个网贷平台协议,就会接连不断收到各类网贷平台的推销电话和短信的原因。因为你无意中授权了多家公司查询信息,成为众多推销骚扰方的“公共接收器”。

当天,记者还下载并安装了爱分期,其在《用户服务协议》中明确表明,“本服务项下我们不向您提供贷款,我们仅以推荐人身份为您向平台卖家或商业保理服务机构申请分期购物服务、向资金方申请贷款服务。”进入主页面完成认证环节,记者即进入额度开通礼页面,并跳转至分期乐页面。在《分期乐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借款推荐、还款协议服务下,记者发现其明确表明,“在不同产品和服务类型分别或者同时收集紧急联系人信息、贷款用途、职业、收入水平、负债情况、居住地址,前述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类型对应收集的个人信息,您需要主动填写或者提供,否则会影响您使用对应的产品或服务。”

随后,记者又亲测了好享借等网贷平台。通过测试,记者发现这些网贷平台在借款过程中,均通过跳转第三方贷款机构的方式进行导流,而平台本身并不提供贷款业务。记者采访时还发现,当前,小额贷款广告十分活跃,小额贷款公司宣传和下载方式繁多。

业内人士:

根据实际情况理性消费,确有需要选择正规渠道

为什么这些平台要导流至第三方呢?坤朗投资合伙人王建伟告诉记者,这类平台在业内称为助贷平台,它们本身没有贷款业务相关牌照,不能直接开展借贷业务。但因它符合联合贷款资质以及互联网贷款的相关要求,所以就采取和其他有资质的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导流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贷款业务。

王建伟提醒消费者尤其年轻人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消费,要秉承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的消费原则,不要过度超前消费,更不要过度借贷;如确实需要贷款,他建议一定要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银行也有消费贷,所以,要贷款的话首选银行,然后是有牌照的消费金融机构,即便要找与第三方合作的网贷平台,也要考察其合作的第三方是否拥有牌照,是否是合法开展贷款业务,利率最好要低一些;不要轻信网络或者手机短信中的小广告。

山东齐礼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曲广贤提醒大家,消费者进行网贷时一定要审核产品的详细信息,认真阅读贷款产品详情,特别是要远离贷款利率大于法律规定的高利贷和套路贷。在签订相关贷款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条款内容,包括贷款产品、贷款用途、贷款金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特别是加粗、加黑、带下划线的字体要着重了解。同时,要避免不公平条款和陷阱。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敢于依法维权。他告诉记者,网贷平台如果涉及套路贷、高利贷、砍头息等情形,不受法律保护。因此,他建议出现问题时与平台协商,停息挂账,只还本金。如协商不成,可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当地银保监局等有关部门进行投诉,要求将违法的利息取消,投诉的同时也可直接向法院起诉。如遇暴力催收,则要保留聊天、短信、群发记录截图以及通话录音,拿到这些暴力催收的证据后可向公安部门举报。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的2022年第2期消费者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防范过度信贷风险。警惕营销过程中混淆概念,诱导消费者使用信用贷款等行为,比如,以“优惠”等说辞包装小额信贷、信用卡分期服务;或是价格公示不透明,不明示贷款或分期服务年化利率等;还有的在支付过程中故意诱导消费者选择信贷支付方式。若消费者自我保护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不注意阅读合同条款、授权内容等,签约授权过程比较随意,容易被诱导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业务。一些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在开展相关业务或合作业务时,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不到位,比如以默认同意、概括授权等方式获取授权;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违背消费者意愿将个人信息用于信用卡业务、消费信贷业务以外的用途;不当获取消费者外部信息等。以上过度收集或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权。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消费者要了解消费信贷的有关政策和风险,防范过度信贷透支消费风险,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合法权益。

新闻推荐

老太挖野菜走上高速路 交警拦住了她

本报3月28日讯3月27日下午5时许,青岛同三高速交警三中队民警在黄岛段巡逻时,发现一名老太太提着竹篮在超车道内步行,过路车...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