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地下 仅留一段供凭吊
青岛河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亦是阶段性的。
上世纪30年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大学路上,启动了青岛万字会的建设。工地横跨着青岛河,为了便于设计建筑,将青岛河的一部分河道覆盖在了地下。“青岛市美术馆前楼东侧的地下就是昔日的青岛河。它从鱼山路口再露出地面,经市立女中(今育才中学)旁进入青岛湾。这时的梁实秋故居已看不到青岛河了”。
1937年8月14日,青岛河听到了德县路上的枪声,日本借口侨民死伤,要求武装登陆,以“保护”日侨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狼子野心昭然若揭。1938年1月,日本侵略者侵入青岛,青岛河再次发出痛苦的呜咽。日本东洋拓殖社在“老衙门”东对面青岛河畔建了高级职业宿舍,城市又陷入了黑暗之中。
1945年8月15日,时隔8年,曾经趾高气昂的日本军队,灰头土脸地宣布投降。两个月后,汇泉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受降仪式,青岛河再次迎来明媚的阳光。1946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校长赵太侔聘任了一大批教授,鱼山路36号,作为第一教师公舍迎来了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学者童第周、丁西林、束星北、冯沅君、陆侃如等人。这座当年背山面河的别墅大院,令冯沅君非常欣喜,她给故居起名鱼山别墅。
随后,阳光下的青岛河正在一点点消失,在上世纪50年代,还能看到从掖县路到大学路的河道,藤萝上紫色花穗,给老青岛人留下灿烂的童年记忆。在城市的建设中,青岛河招手向市民告别,它逐渐沉入地下,到1959年总兵衙门旧址拆除,新礼堂建立,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就似乎将青岛河遗忘了。拓宽的道路、新建的住宅侵蚀了河道,只留下入海口和大学路与黄县路的那段河床,成为青岛河流淌过的佐证。
翻阅档案,能够寻找青岛河的踪迹也不多,它曾经滋养了青岛村人,构建了学生和孩童的乐园,之后被踏入城市的脚下,在地下继续发挥着雨水排流的作用。
黄县路石桥旁,一对情侣雕塑“依偎”在一起,在桥上观望,望来往行人,望溪水潺潺,望春去秋来……
新闻推荐
作为山东省首批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城市,青岛已率先实现了住院和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的全国联网结算,以及门诊慢特病的省内联网...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