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探秘垃圾分类“科技范儿” “垃圾的旅途”寒假研学活动出发 晚报小记者组团探寻青岛垃圾分类“幕后故事”

青岛晚报 2022-01-24 06:36 大字

“赛博朋克”风垃圾吊、“科技风”中控室、智能化垃圾分类厢房……科技赋能下,青岛生活垃圾分类全体系更“智慧”也更高效。“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由青岛市城市管理局、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主办,青岛晚报承办的“垃圾的旅途”主题体验活动出发了。50名晚报小记者组成的寒假研学团沿着青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路线,通过三站实地“旅行”,探秘垃圾分类的幕后故事。一路上,垃圾分类各个环节的“科技范儿”,让小记者们大开眼界,也让孩子们坚定了在日常生活中“小手拉大手”做好垃圾分类的决心。

第一站:李沧区沔阳路5号居民小区

看“智慧”厢房助力垃圾分类

1月21日下午,“垃圾的旅途”寒假研学团在李沧区沔阳路5号居民小区集结完毕。李沧区兴城路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为晚报小记者准备了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手册》,以帮助孩子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垃圾分类。

走进沔阳路5号小区,一栋栋泛黄的老楼见证了历史变迁,而在小区入口处,一座美观大方、现代化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颇为醒目。“这些老楼始建于1936年,2012年被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命名为‘同兴纱厂职员宿舍旧址’。”兴城路街道工作人员徐秀娜介绍说,“小区垃圾分类厢房于2020年6月1日正式启用,采用定时定点投放,从此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们也逐渐养成了分类投放垃圾的好习惯。”如今八旬“高龄”的沔阳路5号小区是李沧区打造的规范化垃圾分类示范点,也是青岛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人一天能产生1公斤左右的垃圾。无论从城市垃圾处理的角度,还是从保护我们生活环境的角度,都应该开展垃圾分类,倡导垃圾减量。”在这堂垃圾分类实践课上,徐秀娜系统讲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辨别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属于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还是可回收物。如果不会区分,垃圾分类收集站还有一位“人工智能宣传员”——当有人走近时,智能感应设备会发出拟人化的劝导声,“请将厨余垃圾投入绿色垃圾桶内,将其他垃圾投入灰色垃圾桶内,有毒有害垃圾投放红色垃圾桶内……”

“在非投放时间,‘垃圾屋’的窗、门都是关闭状态的;到了投放时间,‘开窗’采用的是电动模式。上方的宣教屏在投放时间段会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片,如果不会分,可以‘现学现分’。”青岛海沧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龙向小记者展示了这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的“神奇之处”。除了智能化外,厢房还设置了洗手池,解决了居民扔垃圾后洗手的问题。

随后,寒假研学团现场观摩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收运分类作业演示。小记者们迅速进入角色,开启“提问模式”,“这辆车车身上的标识是灰色的,是运输其他垃圾的么?”“垃圾车要把垃圾运到什么地方?”青岛李沧环境卫生有限公司清运分公司的宋经理耐心地一一回答了小记者们的问题,“灰桶的其他垃圾,由印有‘其他垃圾’灰色标识的车负责收运;绿桶的厨余垃圾,由印有‘厨余垃圾’绿色标识的车负责收运。”“不同种类的垃圾由不同的垃圾收运车运到垃圾中转站,经过压缩装罐后,再集中清运至处置末端进行分类处理。”

“垃圾车作业都是自动化的,垃圾桶内的垃圾每次被倒得干干净净,再被重新摆放回原处,小区才会这么干净!”来自崂山育才学校的小记者姜雨晗感慨道,“这个小区的居民把垃圾分类的工作做得真好,我也要向他们学习。”

第二站:小涧西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

了解“垃圾焚烧发电”的奥妙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小记者寒假研学团来到本次“垃圾的旅途”第二站——位于城阳区的青岛小涧西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实地参观分类垃圾的“终极目的地”,并见证“其他垃圾”如何“变废为宝”点亮万家灯火。

一下车,小记者们就被外形各异的建筑所吸引。“这里不是垃圾焚烧厂吗?怎么没有一点怪味?”“那个高高的建筑是啥?”……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研学团走进一楼展厅,听讲解员讲解垃圾焚烧厂的工艺流程。“青岛小涧西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是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并利用产生的热能发电的环保工程,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的蒸汽供电。”讲解员告诉小记者,这座生活垃圾焚烧厂主要由垃圾接收储存系统、垃圾焚烧系统、余热锅炉系统、烟气净化系统、汽轮发电机系统等组成。在展厅里,小记者参观了“范式起电机”“触控互动展示”等,几名小记者还骑上自行车样式的发电装置,展开了“发电竞赛”。

“接下来,我们将要看到的是此次参观活动的重头戏——垃圾吊。它位于垃圾仓上部,主要作用是抓取垃圾仓内的垃圾,投入焚烧炉进料口,送至炉膛内进行燃烧。”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小记者们走进位于五楼的垃圾吊控制室,顿时发出阵阵惊呼。透过玻璃,眼前规模巨大的垃圾仓尽收眼底。只见工作人员控制操作杆,垃圾吊灵活地展开“大爪子”,每次抓取大约7吨垃圾投入焚烧炉,整个画面如同在看赛博朋克风格的大片。“这么大的垃圾仓,为什么没有闻到臭味呢?”小记者好奇地提问。“垃圾仓采用负压设计,确保臭味不外溢。”工作人员解释道。随后,研学团又来到了垃圾焚烧厂的“大脑”——中央控制室,通过大屏幕实时监控画面,整个垃圾处理过程一目了然。小记者们边看边拍,边问边记,“正在拍摄火焰的监控为啥没被烧坏?”工作人员笑着说:“这是火焰检测器,有专门的冷却装置,所以不会被烧坏。”

“垃圾处置园区的设备非常先进,焚烧垃圾的熊熊大火相当壮观,应该感谢这些工作人员,他们让地球更加美丽!”来自台东六路小学的张皓然激动地说。

第三站:原小涧西生活垃圾填埋场(一期)

见证昔日垃圾山变身绿色公园

“垃圾的旅途”最后一站,小记者们来到了原小涧西生活垃圾填埋场(一期),现在这里已经变身成为一座环境宜人的山顶公园。“我们脚下踩着的就是当年的垃圾山。”听到小涧西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场工作人员的这番话,小记者们吃惊之余,纷纷跺了几下脚,“验证”地面结不结实。据介绍,小涧西生活垃圾填埋场(一期)于2002年5月投入试运行,2018年底完成终场封场。为提升整体环境,2021年市城市管理局、市财政局、市水务集团组织对小涧西填埋场实施综合整治生态恢复,将其打造成集环保科普教育、园区参观游览及休闲为一体的小型山顶公园。废旧轮胎做花坛、废弃建材填充座椅、废旧预制板铺装、枯木当雕塑……研学团所见之处,都有垃圾再利用的影子。

通过这次“拉风”的垃圾分类研学之旅,小记者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大开眼界。“我了解到垃圾分类有‘三化’原则——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平安路第二小学的郑怀渝呼吁,同学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一起践行垃圾分类,为保护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董真高静文栾丕炜

新闻推荐

“天道轮回,这都是报应啊! ”

早报1月23日讯1月14日上午,刑警支队与市北公安分局的民警,在机场公安分局的大力协助下,成功在落地青岛的某航班上将崔某抓获...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