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穿过岁月忆年味 跟着讲述者“穿越”时光看看祖辈们如何过年

半岛都市报 2022-01-10 01:21 大字

以前过年时长辈们围在一起做馒头。半岛全媒体记者张雷(图由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王健盛,土生土长的崂山人,生于1937年,退休前是青岛市市北区医院中医大夫,还是青岛市第一届、第二届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国学院研究员。此外,老人还涉猎戏剧、民俗、宗教、历史、文学、哲学等研究。作为本次策划的第一位讲述人,老人向记者介绍了很多关于过年的故事以及习俗,请准备好,跟着记者一起去听故事吧!

关于小年>>>

以前腊月廿四是小年

“关于过小年,现在北方地区一般都是农历的腊月廿三过小年,在过去民间过小年却是农历腊月廿四。”对于小年的来源,王健盛表示这主要是源于古代的“官三民四”的讲究,这里的“官”不能理解为现在意义上的“当官的”或者是“官宦人家”,而是指“皇家”,“皇家”过腊月廿三,民间过腊月廿四。

此外,在小年之后,在过去的农村地区,会有附近几个村联合组织大集,这个集不是现在的农历逢几开集,而是天天有集,倒有点像今天的年货大集或者特卖会的形式。

在说小年最具代表性的美食时,王健盛表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小年的主角只有一个——糖瓜。“以前糖瓜要供奉灶王爷,让他上天时多说好话,现在则变成了休闲零食。”此外,王健盛还聊到祠堂,“宗祠是从小年后才开始向村里人开放,至送年后关上。平日里宗祠一般是不对任何人开放的,只有过年才可以去拜祭祖先。祠堂每年要摆放新的鸡、鱼、猪头,称为‘三牲’,来供奉先祖,以示对虔诚的怀念。”

对于年轻人来说,祠堂除了有固定的开放日期,还要有人值守。“这个人必须是村里有名望的,有资历的老人才行,并且人数有要求,不能一天一人,村里的大家公认的有名望的老人,至少要五六位,大家集体值班,族长带头,值班工作一直到送年后。”王健盛说。

关于除夕>>>

以前去亲戚家拜年要自带香火

除夕夜吃饺子这是个不变的传统,这是中国人的基因里“自带”的。“饺子不能随便吃,除了受物质水平限制的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我们中国人对农耕文明中节气的敬重。”王健盛说,冬至是个重要的大节日,像汉朝时的冬至,要打扫卫生,可以除灾避邪,有些地区还有庆丰收的活动。因此,一年中只有冬至、春节、半年这三个节点,是吃饺子的“法定节日”。

除了吃饺子有讲究,年夜饭也有说法,“像我们青岛地区,自古就是依海而生,因此特别爱海鲜,所以除夕夜这天,无论家里这一年收成如何,年夜饭一定要有条鱼,而且一定是海鱼,必须有鳞的海鱼,不能上鲤鱼之类的河鱼。”王健盛说。

过年是家族团聚的时刻,“因此大年三十晚上过了十二点,五伏之内的亲戚开始拜年了。”王健盛说,拜年要先去宗祠磕头,然后开始串门,从五伏之内的最年长者开始拜年。而到了大年初一,五伏之外的亲戚才开始拜年。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无论去谁家拜年,香火是拜年者自带,不能随便用主人家的香火,这是个拜年的重要礼仪,彼此都很重视。为什么会有这么个规矩?王健盛笑着说,因为用了主人家的香火,就等于“动了人家的香火”,在过去,“香火”就是一个家庭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志,因此祖辈老人们都比较重视这一点。

此外,以前过年的规矩还有很多,像大年三十的垃圾不能大年初一去倒,大年初一不能扫地,大年初二不能动剪刀、针线等锋利的东西。“大年初二这天,晚辈还要给自己的姥姥、姥爷拜年,而且还要带上自己家的饺子来分享。正月初十左右有踩高跷活动,每个村还要组织队伍与外乡的队伍比赛等。”回忆曾经的过大年,王健盛老人根本停不下来,“感觉又回到了小时候,想起了老家沙子口登瀛村,跟伙伴们在祠堂的大槐树下玩耍的日子……”(本文根据王健盛先生口述整理,文字略有改动)

新闻推荐

链接>>> 这份赶集攻略请收好

半岛全媒体记者马正拓过了腊八就是年。不少市民又要开始购买年货了,市区周边的各大集市将越来越热闹,年味也将越来...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