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晚报》的视阈里蓬勃
1992年《青岛晚报》成立的时候,我正在济南读大学,暑假去报社实习,看报社窗外就是一幅巨画——滔天碧波在离岸不远处一层一层细细卷起来,翻腾着蕾丝花边,海水是一匹蓝缎子,一位女编辑就在这蓝缎子上坐着写字,戴水晶项链,穿白裙,白皮肤衬着一粒粒圆而透明的珠子让人看了真有说不尽的清爽舒服。身边木质的地板,木质的门,纯铜门把手,又笨重又结实,这一切让一个大二的女学生对到晚报报社工作带有梦幻般的期待。但我不能期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师范生包分配,青岛又急需高中语文教师,就这样,1995年毕业后,我告别大海,到北岭青岛十七中当了一名语文教师。
职场进入瓶颈期的时候,我投石问路,向语文教学专业类的报刊杂志投稿,这期中也包括《青岛晚报》“兰姐姐”的“作文课”栏目。晚报闻弦音而知雅意,给予热情的回应。2008年我在这里发表了高考教师下水作文《盼春来,草自青》,2014年又发表《你看你看,窗里的眼》,2016年发表《剑一样的月光》。后来在“家教”版发表《手机不该被带进校园》《读书多不等于会阅读》……我向晚报走近,谁知晚报也向我走来。2015年,搜狐教育联手《未来教育家》杂志在年度盛典中表彰了全国十位最具变革力的教师,我有幸作为山东唯一的代表忝列其中。从北京领奖回来,晚报予以整版的报道,编辑赵黎老师还精心写了评论,随后晚报对我所主持的青岛市名班主任工作室进行多次采访。其中,《师生之间书信传情班级琐事美成诗句》《我们是万万分之一的勇士——生命教育美文分享期末动员会给学生减压》《吸管能不能穿透土豆——体验式班会搭建高考充电桩》等体验式班会课被详细介绍并在业内引起很大反响。但夜深人静,我静静地审视自己的工作,扪心自问,我清楚地知道作为班主任,我是用心的,也略有几分聪明,但自己内心的期待并不止于此。世人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其实作家也是,而且作家比教师的接触面更广更大。如果以作家型教师的专业水准教语文,以作家型教师的悲天悯人情怀面对每一个学生,我想我给予学生的精神产品会更多,更接近教育的本质。2020年疫情来临,师生都被隔离在家里上网课。课余无事,我着手研究教育视角中的《红楼梦》。全国研究《红楼梦》的人很多,研究教育的人也不少,但是将二者交叉进行跨界系统研究的人寥寥无几。编辑阿占老师很认可这个角度,于是不久《贾母的体面》《刘姥姥的审美》《柳湘莲缺失的婚姻教育》《焦大是块试金石》等“新红学”专题在晚报渐渐发表。令人开心的是《李纨的鱼与娄氏的渔》先后被《读者》《意林》转载。这巨大的肯定让我对晚报的知遇之恩感谢极了。今年春天,我渐渐尝试着改变写作风格,以散文为主向“青潮”栏目投稿,并随时把自己的写作心得记录下来,印制成学案指导学生作文。这便是《秋波稳稳著旗袍》《在艾青的气象里张看风雷和霞光》《童年搁浅在大海边》这批文章。有一天批作业,赫然发现班里的一位女学生把我今年发表在晚报的所有文章一篇一篇全都剪下来集在本子上。这多么令人振奋又惶恐呀!谁能辜负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的期待呢?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越走我与《青岛晚报》的缘越深。尤其近几个月为“亲子悦读”版写“名师导读”专栏,沉浸于大作家代表作,深度挖掘人类的智慧和文学的魅力,受益颇深。随着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我的作家梦也越来越清晰起来,《青岛晚报》是最好的见证者。30年来,她不仅见证着一名女大学生如何成长为一线教育先锋,勤奋的文字耕耘者,也见证着在新时代青岛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壮大。作为青岛儿女,我们都曾被《青岛晚报》的目光轻轻抚摸过,希望今后能继续在她的视阈里蓬勃。
恭逢《青岛晚报》三十周年庆的好日子,谨以此文向晚报致敬!衷心感谢为晚报三十年的发展付出努力的所有工作人员,愿今后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晚报继续带着岛城百姓翩翩飞翔,见证青岛未来迅疾的发展,见证即将被惊艳的岁月和留在心上的温柔时光。
新闻推荐
“一年好景君须记——洛川家美术馆年度回顾展”日前开展,展览梳理开馆一年来展出的摄影、水彩、油画、版画等20个艺术展,参...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