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咱种的海水稻冲向百万亩” 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追忆袁隆平:您的禾下乘凉梦我们延续

齐鲁晚报 2022-01-01 05:46 大字

◥2017年,袁隆平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试验基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资料片)第一次见袁隆平,杜德乐就感觉这个老人有点“倔”。

2014年8月,袁隆平来到东营海水稻试验田查看水稻长势,当时的他已经80多岁了,稻田坑洼不平,容易滑倒。大家都以为他不会再下田了。没想到,袁隆平拎起地头上一双水鞋就往里走。随行的人先愣了一下,紧接着反应过来,赶紧上前搀扶。结果,他一把甩开来扶的人,“我能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刘云鹤冯沛然

夸他帅,他就特别开心 “有倔劲,不服老”,这是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接触过袁隆平的人对他的印象。认识袁隆平的人觉得,正是他身上这股子倔和不服老的劲儿,带领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不断攀上高峰。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至今,袁隆平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青岛海水(耐盐碱)稻研发中心,就是由他领衔建设的,袁隆平也被青岛市政府聘为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主任。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国栋回忆,带着对老前辈的尊重和敬佩,私下里,他们都喊袁隆平为“袁老”,但当着他的面,可不能这么喊,“老爷子不允许。”“我不老,我是80后。”80岁时,每当有人喊他,袁隆平总是这样回应。

等到90岁,再有人喊袁老,他依然倔强地说,“谁老?我才不老,我是90后。”后来张国栋他们摸清了袁隆平的脾气,一见面就夸他又变帅了,逗得老人家咯咯笑。

“夸他是帅哥,他就特别开心,拉着我们看他年轻时的照片。”在张国栋看来,袁隆平不想别人喊他袁老,除了不服老,更多的是谦虚低调,和袁隆平相识近十年,从他身上看不到名人光环,一直都在踏踏实实搞研究。

袁隆平私下喊张国栋小张,但是对外都会喊他“doctor(博士)”,“他很在乎这个,袁老一直希望有更多的知识分子加入农业领域。”

一聊起水稻,两眼都放光

袁隆平每到一个地方考察,无论什么领导在等,无论奔波了多少公里,无论吃没吃饭,铁打不变的就是先下田。

有一次,袁隆平到东营考察,当地的领导都在等着迎接,但他第一件事就是去稻田里看看。

“袁老心里只有水稻,已经到了痴爱的地步。”张国栋说,“他每天都过得很快乐,身边人也很容易被他的这种情绪感染。”

熟悉袁隆平的人,对他的一致评价就是心思单纯,一心只有水稻事业。用张国栋的话来形容,袁隆平是一个很纯粹的人。犹记得相识之初,是在2011年,一行人专门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调研水稻育种产业的背景情况。

一开始,张国栋有点忐忑不安,但见面后,袁老一点架子都没有,“上来就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等我们说是青岛的,袁老立马拿起放大镜看地图,‘这个经纬度可以种水稻’。”没有过多客套,简单直接,让人一点距离感都没有。

还没说几句话,袁隆平就说,“走,带你们去看看我的‘宝贝’。”他口中的宝贝,指的就是每年他新选育出来的杂交稻组合。

从办公室到稻田有十几分钟路程,一行人和袁隆平一边走一边聊。这时张国栋突然冒出一个想法,随口就说了出来,“袁老,您说青岛可以种水稻,那如果我们在青岛专门设立一个机构来推广水稻,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您能否指导我们克服技术困难?”

这时袁隆平转过头来,非常认真地看着张国栋说,“我全力支持你,但是有一个条件,搞研究不能三心二意。”那次会面后,张国栋他们一回到青岛,就筹措资金成立了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

尽管十年过去了,张国栋依然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袁老的眼神特别清澈,聊起水稻,两眼都放光,只要有助于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的事,他就特别支持。”从那之后,每次有水稻方面的问题,只要告诉袁隆平,他都会找人帮着解决。

“电脑种不出水稻来” 袁隆平很幽默,爱开玩笑,甚至还给身边的人起外号。

初见袁隆平时,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技术研发副主任米铁柱有些局促。身旁人介绍身份时,喊他小米,袁隆平听到后笑着说,“叫啥小米,应该叫大米。”逗得身旁的人哈哈大笑,米铁柱紧张的心也跟着放松下来。

袁隆平进一步解释道,“大米是主粮,要增加粮食产量。”此后,每次袁隆平给人介绍米铁柱时,都会说一声,“他叫大米。”

根据水稻的生长特性,袁隆平每年冬季都到三亚待五个月。他在三亚住的房子是筒子楼,说是三间房,其实就是两间宿舍加了一个楼道。家具也很简单,一张桌子、一张沙发、一个电视机柜……身边的人想帮他改善居住环境,袁隆平总是说,“谁也不准动,我住得挺好。”

米铁柱说,袁隆平钟爱这座筒子楼,其实就是因为它离试验田近,下楼走不到十分钟就能到。“他每天都要下田,一天能去三四次。”米铁柱说,袁隆平经常嘱托他们,年轻人一定要下田,而且做农业必须要下田,电脑种不出水稻来。

2019年,三亚举办了一场海水稻论坛,当时邀请了袁隆平。早饭还没来得及吃,米铁柱就开车去接袁老。袁隆平问他吃没吃饭,米铁柱不好意思,就说吃了。没想到袁隆平却说,“这么早肯定没吃饭,快坐下一起吃。”

其实,当时已经没有多余的饭了,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碗米粉分了半碗给米铁柱。“我当时超级感动,抛却‘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这些光环,袁老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温暖又细心的长辈。”米铁柱感慨地说。

袁隆平虽然已经走了,但米铁柱却没有抛却“大米”这个绰号。虽然是个绰号,米铁柱却倍感荣幸,他认为,这个名字里包含着袁隆平对水稻的情怀,也寄托着袁老对自己及新一代水稻人的厚望,“我们要将袁老对水稻的这种情怀传承下去”。

他总是把“高产”挂在嘴边

多位袁隆平身边的人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袁老从未说过“奉献”这样的字眼,但他的行动却处处在践行。

袁隆平去世时已经91岁高龄,但他从未真正退过休,一辈子都在为水稻增产而奔波,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即使在病床上,心里也一直没放下水稻事业。

张国栋最后一次见袁隆平,是在去年4月份,也就是袁老去世前一个月,当时他因为腿伤已经不能下床,身体非常虚弱。

张国栋一行人只有十分钟的探视时间,见面的第一时间,袁隆平就问,“你们都还好吧?今年水稻长势怎么样?海水稻推广得怎么样?”

袁隆平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就跟我的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第二个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据统计,全世界现在有一亿五千万公顷稻田,但是杂交水稻还不到百分之十,若有一半种上杂交水稻,就可以多养活四亿到五亿人口。

袁隆平虽然已经去世,但是他的梦想还在延续。

“归根到底,这两个梦想就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张国栋说,“对于我们海水稻团队而言,袁老就是希望‘亿亩荒滩变良田’。”

近年来,袁隆平注意到我国环渤海沿海、江苏沿海等地区大量盐碱地撂荒弃耕,越南等东南亚国家1000多万亩土地受海水倒灌污染无法种植,他认为通过种植耐盐碱水稻,开发利用盐碱地,是保障粮食增产、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袁隆平院士在不同场合多次描绘“海水稻”推广前景,即推广种植“海水稻”一亿亩,按照最低亩产300公斤计算,每年可增产粮食300亿公斤,多养活8000万人口。

针对袁隆平“亿亩荒滩变良田”的愿景,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提出十千百工程,目前已经实现了10万亩,2022年有望推广到100万亩。

今年10月17日,湖南衡阳2021年南方稻区双季高产攻关试验基地,农业专家组现场测产结果显示,双季稻亩产达到1603.9公斤。同一生态区连续2年双季稻亩产超过1500公斤,这意味着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的攻关目标实现了。

对于水稻的亩产量,袁隆平从未说过满足。张国栋说,“他挂在嘴边的话总是高产、高产、再高产,袁老虽然走了,我们会将他的梦延续下去。”

新闻推荐

严格查“薪”进工地

12月30日,青岛市劳动保障监察局对中国纺织工人疗养院改造项目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了检查,各项制度落实良好。青岛...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