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姊妹仨 马润涛

滕州日报 2021-12-22 07:28 大字

妻子共姊妹五人,她是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现在除了弟弟和二妹还在乡下,妻子和三妹、四妹都生活在城里。

我岳父岳母去世得早,妻子作为长姐这些年没少为弟弟妹妹们操心。老话说,长兄如父,长姐如母。在我眼里,这句话用在妻子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我和妻子是1978年结的婚,妻子当时是公社的半脱产干部,一年后生了我们的大女儿,后来把家临时安在公社院里。妻子在乡下,我便成了人们眼中的“一头沉”干部。妻子是1984年进的城,从此才结束了我和妻子的两地生活。

随着妻子的进城,几年后她的三妹和四妹也先后进了城,想靠着姐姐在城里找点营生。三妹和三妹夫进城后,先是学做早点,后来蒸包生意不好做,便又卖起了菜盒子,卖了一段时间后挣不着钱,便又学做起手擀面,这才算稳定下来,一做就是好几年。然而,两年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早点小吃生意竞争激烈,房租的增长速度要比利润增长快得多,一年辛辛苦苦挣点钱,大半交了房租。这还能干下去吗?那些日子夫妻俩为此伤透了脑筋。继续干下去,钱挣不着只赚个辛苦。不干吧,一时又租不到合适的房子。那时还真把两人难坏了。妻子帮着分析利弊,建议两人先干着,如找到合适的房子再退房不迟。于是,接下来又干了一年,生意不仅没有好转,而且继续下滑。就在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情况,三妹夫突然咳嗽加重,嗅到油烟味就呕吐,查找原因,是长期油烟熏烤所致。这次三妹铁了心,关了小吃生意。也就这时,三妹在苏州开超市的同学突然打电话让她给帮忙找人,并且强调最好是她本人能去。三妹这次没有犹豫,没等和她姐商量就答应了下来。不久,三妹和三妹夫一起去了苏州。这一去就是四五年,直到现在还没有回来的想法。姐妹相隔一江两地,特别是这两年遇到了疫情,一年回不了一趟,互相思念是免不了的,好在都有手机,她们姐妹俩每周至少视频一次。每次聊起来都有说不完的话,为此我曾调侃妻子,说你们姐俩都是话痨。

妻子的四妹和四妹夫进城要稍晚一些。之前四妹在乡下一家手套厂跟人学织手套,但技术学到手厂子也关了门。进城后妻子帮四妹和四妹夫盘下一个店,两人开始跟原来的店主学做烧鸡、酱菜,由于四妹夫坚持执着、善于钻研,很快掌握了烧制技艺,从此生意越做越红火。然而时间不长便和邻店因一些琐事产生了矛盾,遂赌气将店盘出,改变经营内容,买了设备,学蒸馒头。由于先前没做市场调查,一时未能打开销路,情急之下低于原价把设备转让出去。接着又开起了面馆,面条生意虽是做起来了,但始终没有火起来,过了一段惨淡经营的日子。可就在这时,所租店面摊上拆迁,无奈又在别的地方另租了一个上下两间的店面。俗话说,人要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生意刚走上正轨,四妹就出了事。那天早上四妹把和好的一大盆面从二楼往一楼搬,不小心脚下一滑跌倒在地上,随之面盆砸在腿上,造成严重骨折。伤筋动骨一百天。四妹住了院,面条生意做不成,四妹夫为减少损失,便把面馆转租了出去。接下来四妹养病,妹夫孤掌难鸣,只有等四妹身体恢复健康才能再作打算。等待的日子是难熬的,恰好当时有一家蒸馒头的,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急于将店转租出去。这次四妹夫没有犹豫,很快便将馒头店接了下来,条件是对方得教会妹夫蒸馒头的技术。当时四妹的身体还没完全恢复,便拖着伤腿走进店里。其实对她来说也是因祸得福,天上掉下一个好项目,时来运转未可知。

开起馒头店之后,夫妻俩早起晚睡,精心打理生意。他们虽然从原店主那里学了点蒸馒头的技术,也不过是学了一个入门,内中的技巧和细节根本没有掌握。如,面发酵的时间,热天与冷天就大不相同,碱粉的配比和施碱的时机也很关键,还有醒面剂子的时间也要把握准等等。开始尝试做馒头,由于种种原因失败过几次,蒸的馒头不是碱多就是碱少,醒面的时间也把握不好。后来慢慢摸索,终于掌握了关键性的技术细节。从此馒头越蒸越好,并赢得了消费者的良好口碑,有不少消费者跑几道街买他家的馒头。馒头生意红火了,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有时候一天蒸四袋面粉都不够卖。其间儿子曾多次建议爸妈涨价,可妹夫就是不同意。老实人做生意并未钻进钱眼里,想着的都是怎样把馒头蒸好,让消费者满意。

自从妻子的两个妹妹做了食品早点生意,有时候妻子也跟着忙活。三妹和三妹夫卖早点那些日子,由于人手少忙不过来,妻子经常一大早骑摩托车跑十几里路去帮忙。后来搬到离得近的地方卖面条,三妹每遇到客人多忙不开时就给她大姐打电话。救场如救火,妻子就是去救火,而每遇这种情况,我就说妻子是候补队员。近几年三妹夫妻俩去了南方,不过妻子也没完全闲下来,因为四妹夫妻俩的馒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逢年节和重大日子,买馒头的多,有时候为了多蒸一锅馒头,两个人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还有,有时候忙着蒸馒头,蒸出来的馒头都抽不出身去卖。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四妹一个电话,她姐会立马放下手里的事情,急三火四地跑去帮忙。妻子是乐意帮助小妹的,并常以小妹馒头做得好吃、生意好而骄傲。有一次妻子帮忙完回家乐得不行,笑着对我说:“真有意思,有位老太太去买馒头,问我,说您是帮闺女吧?闺女有你这样年轻的妈真是她的福分。”妻子对我说,这样的事情她遇到过几次,并且有的老太太记性不好,这次给她解释了,下次再来她还这样问。其实这也不能全怪人家,因为妻子和小妹的年龄悬殊有十四五岁呢!妻子说还有更有意思的呢,有个老太太来买馒头,瞅着旁边没有人,悄悄地对她说,他们都不在您能不能多给我一个馒头?

说着三妹和四妹进城已经三十多年了,她们中最小的四妹也领到了养老金。通过这些年的打拼,三妹和四妹不仅都买了房子,两家的孩子也都成了才,三妹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就了业,四妹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青岛就了业,还享受当地优惠政策买了房子。三妹和四妹表示,吃点苦受点罪没什么,趁着现在年龄还不算大、身体还好,再挣几年钱,为儿女们减轻点生活压力。姊妹几个逢年过节也常会聚在一起,拉家长里短,也扯眼下生活的话题。知足者常乐。她们对当下的生活很知足很满足,并说这一切都要感谢改革开放政策,赶上新时代,不然的话,咱们还在乡下围着锅台转,或者面朝黄土背朝天、两腿踏在墒沟里。

新闻推荐

群众“微心愿”我们“接单”

早报12月21日讯12月21日,记者从崂山区民政局了解到,今年,崂山区获批开展“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以来,聚焦困难群众救助...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