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青岛晚报》的缘分

青岛晚报 2021-11-26 11:30 大字

《青岛晚报》从呱呱坠地到现在已走过了30个年头,正是而立之年,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特别是副刊《青潮》是晚报的一张名片,既有历史上的辉煌,又有当代的巅峰期。余不才,恰恰在巅峰期与晚报结缘20余年。

1996年,领导为我安排一份比较轻松的工作,我想,这可能是为我退下来作铺垫不会使我感到突然。对上级的精心安排,我当然也心领神会,可退下来干什么呢?有人劝我学书法,有人劝我学画画,可我自幼喜欢读书和舞文弄墨,偶尔也做做文学梦。虽说没写出什么有影响的东西,再加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辍笔十几年,但兴趣犹存,文学梦还有,何不借此再拾掇起来,岂不是晚年一件幸事。但要干成一件事是不易的,万事开头难,先试试笔吧!思考再三,还是从写游记和教育杂谈入手。正好《青岛日报》科教部办了两个专刊:一是生活周刊:一是百年大计。正好适合我,每个月总有一两篇千字文见报。

偶然一次活动,认识了晚报副刊部主任,闲聊中他邀我给晚报写稿。我答应试试。说归说,还是有压力的,怕写不好,有负编辑的一番好意。搜肠刮肚,忽然想起,过去母亲给我讲了一个古代的婚姻故事,又想起现实生活中朋友的一个再婚故事,都是反映“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的主题,我把两个故事联系起来写成《缘分》一文。那时是稿纸写的,写好以后寄给晚报副刊。心里总是忐忑不安,怕入不了编辑的法眼,又是第一次给晚报投稿,难免焦虑不安。过了不久,是年11月2日,晚报副刊登出来了,看得出编辑做了精心润色,心存感激不用说了,用欣喜若狂来形容也不过分。当时影响挺大的,有的人替别人对号入座,也有的人问我,是不是写某某人的故事。据说有一趟上海至青岛的飞机,机上坐了某区几十个教师和校长,恰巧飞机上有这张晚报,有人了解这个婚姻故事,就互相传说、议论,弄得这个区教育系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0多年过去了,2021年5月,在崂山区北宅吃樱桃,被我传写的主人公还提到这事,大家相视一笑。

这次写稿成功,给我很大鼓励和信心。我接着写了《母校的那条小河》,很快发表在11月18日晚报副刊上。此时,晚报推出《书的故事》为题征文活动。我想到,发生在我和青岛幼儿师范山老师之间关于《红楼梦》的故事,虽然一部《红楼梦》,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刀光剑影。我写了《一部<红楼梦>的故事》,稿子发了头题,后来被评为一等奖。主任亲自打电话让我到崂山去参加颁奖活动,由于种种原因,没去参加,编辑亲自把奖状奖品送来我真是感激涕零。自此,我与晚报进入蜜月期,每年总有10篇左右的千字文见诸晚报一角。2000年,远方出版社给我出一本散文集,共有102篇,3年多时间里,有近30篇小文发表于晚报。

与其说我与晚报相投,不如说我与晚报有缘。相交相伴20多年,发表了稿子一百余篇,每位编辑都是那么认真、热情,修理文字一丝不苟,编辑的修改润色不啻是锦上添花:在20多年里,有四位编辑编过我的稿子,真正做到了君子相交淡如水,情谊厚到能载物;甚至有的编辑只有神交,没有见过面,直到她退休后才认识的。他们都是我的良师益友。要问这四位编辑是谁:陈为朋、高伟、徐昆源、阿占。

侯修圃,笔名伴农。原任青岛市市南区教体局局长。现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作协会员、青岛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名誉会长等。有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10部面世,计300余万字。

侯修圃

新闻推荐

利群洗衣再发“英雄帖”创富人生从这里起步 零投入扶持开店 轻松经营实现创业梦

时至初冬,衣柜里的毛衣、大衣、羽绒服都拿了出来,冬装厚重不易清洗,洗衣店的生意也火了起来。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