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三十年 看到“有家有爱”的一代代承诺 《30年,成长、城长……我和青岛晚报的故事》征文大赛投稿选登

青岛晚报 2021-11-26 11:23 大字

30年的回忆,有多少让人津津乐道?

自从《我和青岛晚报的三十年》征文活动全面启动以来,邮箱里的读者投稿热情持续高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串起晚报创刊以来的一个个片段,仿佛把人带回到90年代、00年代,看到“百姓情怀有家有爱”的一代代承诺。

弱将手下有强兵

——青岛晚报体育部创建的幕后故事

张仁荣(青岛晚报首任体育部主任)

1991年秋的一天,青岛日报社领导向我传达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喜的是市委决定由报社办一张晚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惊的是要我负责组建晚报体育部。

我立马向领导说,我只爱打打乒乓球,看看央视体育转播,顶多能算个不太专业的体育迷,曾把NBA费城76人队当成这个队有76个人,这怎能担得起筹建晚报体育部的重任?

领导看我为难,就点拨我说,万事开头难,办晚报咱们都不懂,只能边干边学。你好歹还懂点体育,就放手去干吧。

领导把话说到这份上,我也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我原先负责工业交通报道,这会儿改行,真有点摸不着头脑。先不说别的,上哪找既要对体育烂熟于心,又能自如驾驭文笔的人才?青岛日报的体育新闻较少,从内部挖掘人员很难。我想出个没办法的办法,上门求助时任市体委主任刘同钜,他听说办晚报就很高兴,当场指派体委搞宣传的韩惠燕全力帮助我的工作。

韩惠燕是一位很能干的女同志,做了很多青岛体育外引内联的工作。有了她的协助,我好似瞎汉找到了领路人。没几天,她向我推荐青岛某校的一位工科老师安吉林。理工男能胜任记者?我内心有些怀疑,于是就请他写篇稿子给我看看。正好央视有一场丰田杯足球赛转播,安吉林第一时间就把比赛的评述交给我。我一看大喜,想不到他真的懂足球。第二天我就兴冲冲地跑到学校,请求校长放人,这样,安吉林成为体育部第一名记者。

接着,从北大历史系毕业不久的鲁强分配到报社工作,毛遂自荐愿到晚报体育部。我觉得他放弃了考研的打算,主动来揽体育报道这个“瓷器活”,手里定然不缺“金刚钻”,就高兴地接纳了这位名校出来的高材生。

这时的我如同久旱逢甘霖,及时雨不停地下到头上。日报工交部的同事袁慧玲告诉我,她在市级机关班车上见过一位名叫刘育璁的年轻干部,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说起体育头头是道。好线索!我把刘育璁约到报社“面试”,又看了他发表的一些文章,感觉挺满意。事不宜迟,我在报社和机关之间跑了几次腿,快速地办妥了刘育璁的人事调动手续。

人有了,架子搭起来了,下一步就是争取让更多的市民订阅青岛晚报。

我找到海尔集团负责宣传的苏芳雯主任,商量搞个活动宣传一下刚刚创办的青岛晚报,双方一拍即合,于是由海尔出资举办了“青岛晚报杯”青岛市越野赛。比赛有数千人报名参赛,起点和终点都设在当时的青岛日报社门口(太平路33号),路线为前海一带风景区,全程约1万多米,沿线众多观众热情为运动员加油、鼓掌,场面十分热烈。这次活动为晚报大涨了声势,更多的市民知道青岛有了自己的晚报。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又陆续挑选了两名年轻人,一名是青岛国际象棋协会推荐的苏雪梅,她和谢军都是叶江川的高徒;另一位是中国海洋大学哲学系的李永航,他是海大足球队的主力前锋,且有较高的英语对话水平。

晚报旗下聚集了这五位体育干将,体育部就真正组建起来了,成员有教师、干部、刚从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国际象棋棋手,真可谓“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当初我领受任务时愁眉不展,没想到这么快就峰回路转,这真是得益于“朋友圈“的助力。体育部凑齐了阵容,闪亮登场踢出的“头三脚”就是组织一两项大活动,继续扩大晚报知名度。于是,我们又和市体委合作,引入时尚的群众体育项目,在当时的榉林大酒店举办登楼比赛。之后,我们又和市体委合作,为正在起势的青岛足球再添一把火,举办“青岛——大连足球对抗赛”,燃爆岛城球迷激情。比赛一票难求,天泰体育场座无虚席,场内场外一片欢腾,晚报也随之从赛场发出巨大的社会辐射力。

青岛晚报1992年创刊之初没有订户,一天零售也就万儿八千份,一个月后就蹿升到几万份;当年8月,借巴塞罗那奥运会东风,零售飙升至10多万份。后来,青岛晚报的最高发行量到了30万份左右,居全国晚报前列。

随着发行量的激增,青岛晚报在全国晚报界迅速赢得较高声誉,体育部也在圈内声名远播,采访国内高规格体育比赛很快就成了家常便饭,青岛海牛足球队当时正参加冲甲比赛,俱乐部主任郭承文特邀晚报记者全程随队零距离采访。更令人欣喜的是,国家体委宣传司批准给我们一个出国采访名额,这对于当时的地方报纸来说,实属难得的待遇,是对我们办报水平和影响力的充分肯定。1994年,鲁强前往土耳其采访了世界举重锦标赛,成为体育部第一个跨出国门采访的记者,也是青岛日报社有史以来第一个受国家主管部门指派出国采访的记者。之后,体育部记者纷纷走向世界,从单项世锦赛到洲际运动会,直至全球瞩目的世界杯足球赛和奥运会,创造了多项体育赛事采访的青岛第一。

这一时期,青岛晚报还接办了全国性重量级赛事——“晚报杯”围棋锦标赛,由体育部承办。1995年1月,全国业余围棋高手齐聚岛城,围棋界的几位大师级人物聂卫平、马晓春、刘小光、曹大元、俞斌等莅临指导并参加比赛,青岛晚报也派出了少年棋手谢赫等人参赛。这届比赛大获成功,青岛谢赫也表现优异,获得第八名。这次比赛为谢赫走上职业围棋打下了基础,当年成为职业初段,几年后他入选了国家队,成为著名的九段棋手。

一张报纸的版面要出彩,关键要有记者写出好稿件。晚报体育部兵强马壮,五名记者笔下佳作迭出,精彩纷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接地气、吸眼球,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就有多篇作品获得全国各类新闻奖项。其中一篇由安吉林、苏雪梅编写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独家采访已调任中国棋院党委书记的前中国足协主席年维泗,他身在棋院仍心系足球,深度思考怎样跟上世界水平,分析透彻,观点独到,是当时难得的名人访谈。

青岛是全国有名的田径之乡和足球之城,爱好体育的读者众多,晚报体育部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垂爱,他们对办好体育版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两三年间,多位体育名流相继造访体育部,其中有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谢军和教练叶江川,国家柔道队教练徐殿平和奥运冠军庄晓岩,青岛籍足球名帅刘国江等。前市委组织部部长、离休后任青岛市老年体协主席的王衍宝老领导,也专门来体育部看望奋战一线的记者,还把他撰写的回忆录《平凡人生》赠送给我们。

1995年我退休后,晚报体育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回首体育部创建初期取得的成就,令我这个不懂体育的体育部主任没齿难忘。

忆27年前的“挽留海鸥”

王华

近日整理书橱,偶然翻到27年前孙子上小学的作文本,其中有一篇《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的作文,描述了一个三年级小学生响应岛城“挽留海鸥”号召的真实行动。联想到,自1994年青岛发起“挽留海鸥”行动以来,从七八岁的小学生到七八十岁的古稀老人,连续多年,每当冬季来临,都不畏寒风,满腔热忱,自发地成群结队到海边给海鸥喂食。岛城人民挽留海鸥的壮举,感动了可爱的“小精灵”,海鸥也不负众望,纷纷相约飞来回报岛城人民。20多年来,在青岛过冬的海鸥由几千只到几万只,将青岛冬天寒冷寂静的海边营造成了人欢鸥鸣、人鸥共舞的壮丽景观,为岛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实现了一个小学生“为海鸥创造一片乐园,让青岛更美丽”的愿望。

小孙子的作文里是这样描述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上午,奶奶带我参加“挽留海鸥”行动。我们先来到了“晚报读者”接待室,我把平时积攒的零花钱都投到捐款箱里,报社的叔叔笑眯眯地给我一些鸥食,我高兴地拿着鸥食,牵着奶奶的手来到海边。栈桥周边前来参加挽留海鸥的人很多,有举着团旗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有扛着队旗的少先队员,还有爷爷奶奶牵着手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海边十分热闹。虽然天气寒冷,但大家挽留海鸥的热情很高。我们的爱心引来了几千只“白色的小天使”,有的在空中展翅高飞,有的在海滩上寻食。我兴奋地站到礁石上,把鸥食掰碎了抛到海中,一群海鸥叫着向我飞来,一只“小精灵”从空中俯冲下来,准确地叼起我抛起的一块鸥食,得意洋洋地飞走了。周围的小朋友们欢呼雀跃,也争着把鸥食抛向空中,引来一群群海鸥在我们头上盘旋。人们的欢笑声、海鸥的鸣叫声,使青岛冬天的海边变得十分热闹,也很好玩。我想,今年有这么多海鸥来这里过冬,这是对青岛人“挽留海鸥”行动的报答。通过这次行动,我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假日,今后我还要继续做下去,更加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卫生,为海鸥创造一片乐园,让更多的海鸥每年都到青岛来过冬,让青岛更加美丽!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高静文整理

新闻推荐

这支年轻的队伍 随时倾听市民声音

青岛公安“学李涌、听民声、创满意”在线恳谈活动第五场将于11月27日上午9时开始,青岛市公安局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党...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