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朋友圈 融入新家园

老年生活报 2021-11-03 08:34 大字

[摘要] 关注老漂族

为了照看孙女从重庆“漂”来青

59岁的王苏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10年前来到青岛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帮着儿子儿媳照看孙女。

她的一天是这样的:早上5:30起床,时间紧急,赶紧拽上小拉车,紧跟买菜大军,一路奔向早市,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讨价还价,收获一大筐”战利品“,放冰箱、进厨房,一切收拾妥当,时间正好7:00。洗漱化妆,换上衣服,刚才买菜的“大妈”从头到脚已经换了一个人,一天的最值得期待的时刻来了——去青岛老年生活大学上课。舞蹈、声乐、绘画,年少时那些爱好的,上学时那些耽误的,工作后那些放下的,又重新拾起……每天的课程是如此开心、如此充实,老师没有架子,亦师亦友;同窗之情更胜当年,课间课余都成了要好的朋友。一上午3个半小时,满满当当的课程,时间总是快得不知不觉,让人意犹未尽,以至于下午接孙女的路上还在哼唱白天学的曲子,晚上炒菜时还在构思白天工笔画的构图。

进入老年大学寻找精神家园

从一开始每天单调的看娃,到后来开启有声有色的“上学+看娃”模式,王苏萍也走过了一段长长的路。临近花甲,找到了兴趣爱好和自身价值,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王苏萍所上的青岛老年生活大学,是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创办的,这里的学费不高,老师大多也是老年人,来这里开课,他们并不把挣钱作为根本目的,更多是通过学校这个平台,施展个人才艺、实现自我价值。王苏萍说,她的绘画课老师嵇红薇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从机关退休的她,原本有艺术特长,特别在油画和钢笔画方面造诣很深。老年生活大学的建立,她艺术上“二次创业”有了“用武之地”。同时,还结识了一帮兴趣相投的学员朋友,音乐和绘画为他们老年生活增添了旋律、增加了色彩。

提到老年大学这些年为自己生活带来的充实和改变,王苏萍难掩兴奋和喜悦,她说:“我一开始到这里方言听不懂,交流都有些吃力,怎么也没想到还能有老年大学上,还能交一帮好朋友。 ”提到今后的一些打算,王苏萍也充满了期待,“真心希望更多像我这样的老年人能来上学,朋友圈、同学圈越来越大,组织交流活动,把我们画的画,把我们学的歌舞,都能展示出来,这样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多有意义啊。 ”

关注“老漂族”城市须更包容

王苏萍只是当今庞大“老漂族”的一个缩影。对于异地看娃、异地养老这个群体,他们的医疗、照料这些基本的养老保障问题值得关注,即使身处异地,也应当享有养老保障的权利。同时,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也不应被排除在外。衡量一座城市的开放程度、包容性,不仅仅是看对年轻人的接纳程度,也要看这部分异地的老年人融入的程度。他们也是这座城市的一份子,也应当有机会、有资源、有去处,参与到城市的文化生活中,在他乡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乐。通讯员 黄伟强

新闻推荐

驾驶公交谁最强? 103路看“老梁”

早报11月2日讯日前,在青岛城运控股集团第一届“城运杯”劳动竞赛中,103路线驾驶员梁泽涛从青岛万名公交驾驶员中脱颖而出,一...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