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由来 葫芦埠、抛球山、观海山

半岛都市报 2021-09-06 00:52 大字

一日清晨,阴云终于散去,乌云逐渐由墨黑转淡,进而形成一缕缕久违的白云,天空被衬得更蓝了,心情也随之明朗起来。

在雨后的清新中,一路前行,为寻山而来。

毫不意外,大学路、鱼山路的网红转角仍有游人排队;龙口路上,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越接近江苏路,越能感觉到行人情绪的变化,不时有叹息传来,电话中,正在向亲人汇报病人近况。不消说,前面就是青大附院了。车辆的轰鸣声,行人的嘈杂声,小吃摊的叫卖声,是这所医院每日重复上演的奏鸣曲。

喜怒哀乐,浸润其中,角色各不相同。

进入平原路,文人墨客“轮番登场”,教育家蔡元培携带妻儿短暂定居于此,为青岛带来了“大学”,更引来了“大师”;这条路既有中共地下组织,也是“左联”的阵地,为曾经的战士们提供了避难之所;京剧表演艺术家言少朋、藏书家张铮夫、著名律师周孚先都曾寓居平原路,他们在各自的行业绽放异彩,也为这条如今拥挤的小路,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平原路不长,却是进出医院的重要道路,因此拥堵是必然的。曾经的殡葬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小吃店,“来,一碗肉丝面、一碗牛肉面,哪位的?”老板的喊声,很快得到了小桌客人的响应。看着顾客大快朵颐的样子,不由得咽了一下口水,这些人可能是远道而来的病人家属,他们为病人奔波,在路边解决完一顿饭后,还得继续去排队挂号、看病、拿药。这就是生命的节奏,满含希望!

平原路与观海一路交界处,有一条长长的台阶,拾级而上,能看到一座小山在眼前“晃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山腰那颗“睫毛”修长的眼睛,似乎在向来人致以问候。

登上台阶,有一条山下道路横亘眼前,是青岛著名的“怪路”——观海二路。

继续攀登,目的地观海山到了。

与“长睫毛大眼睛”对视片刻,发现此地是观海山的入口处。“大眼”下的石碑上,刻着观海山建园记。根据记载,以及专家们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观海山名称由来的历程。

观海山的名字有很多,有的很有趣。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曾经撰文称,崂山山脉向东向西绵延,形成许多山峰和丘陵,最西端的一个山头,像一个葫芦,青岛村和沟崖村的村民便叫它“葫芦埠”。碑上记载的是,观海山原为山东村村民山场,海拔66米,占地85亩。青岛文史专家王铎说,观海山原本是一座小山岭,因为山岩青黛,故名“青石山”。不同的年代,叫法不同,从中也可以看出,观海山的山坡较缓,既形成山场,又有山头。

德国侵占青岛后,在山前修建了总督府,旁边建了球场,于是有了“抛球山”的名字。当然,因为总督府的存在,还有“总督山”和“总督府丘”的不同叫法。

1914年,一战爆发后,日本趁机挑起日德战争,强行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将这座山改名为八幡山,山前的路叫八幡町,也就是今天的观海一路。

1922年12月,中国收回青岛主权,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小山也有了新名字“观海山”。1927年,时任胶澳商埠总办赵琪,在视察了观海山之后,决定在山顶增修一座四方形的观海台,以供游人观光。观海台建成之后,市民纷纷登台观览,一饱眼福。于是,市民便俗称此山为“凉台山”。

1984年,青岛市政府将其辟为山头公园,增加了部分长廊、亭阁,风景愈发优美宜人。

新闻推荐

心脏骤停医护接力成功抢救

早报9月3日讯8月27日中午12:30左右,在青岛市中心医院核酸采集中心等候区,一名患者突然晕倒,心脏骤停。核酸采集中心值班护士...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