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农民工》面世为农民工群体著书立传 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著名作家杨志军

半岛都市报 2021-06-19 01:16 大字

半岛全媒体记者孟秀丽

日前,著名作家杨志军现实主义长篇新作《最后的农民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这部以青岛为背景描写农民工的生活、情感、工作的五十余万字作品中,杨志军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穿透生活的眼光和人生智慧,在火热的生活中以小见大,洞察幽微,全方位表现了当代农民工这个群体及个人的物质生活、情感状态、人生选择和理想。日前,在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时,杨志军表示,青岛的发展史也是书中人物的成长史,写这部作品,就是想为农民工这一群体立传,讲述他们在挺进都市过程中的悲欢,让那些忽视漠视他们的人更好地关注和了解农民工群体。

写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不需要采风

当一个农业大国正需要用全新的工业和城市的崛起走向未来时,农民工以一种不可遏制的气势出现在大浪翻卷的潮线上。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这个群体在文学作品中却常常被轻忽。杨志军《最后的农民工》恰恰聚焦这一个群体,写出了农民工生活的群像。采访中杨志军表示,自己创作农民工题材作品的想法由来已久,“一直想为农民工写点东西。因为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天天能遇到,经常打交道。”

这部50多万字的长篇作品,创作于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杨志军表示,因为一直熟悉农民工,生活中常常接触,并不需要特意去采风采访。“26年前我刚到青岛的时候,单位附近到处是建筑工地,到处都是年轻的农民工。身边每天所接触的最不缺的就是农民工。那时随着市政府东迁,周边一下子盖起了很多楼,变化非常快。”杨志军介绍说,“这就是我身边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是我生活经历的一部分。”这种多年积淀的生活素材丰沛了杨志军的创作,如他所说的“根本不需要查资料或者刻意采访,很多人物的原型都在我脑子里,可以信手拈来,再以小说创作的手法,将多个人的故事组合到一个人身上”。

建筑工地之外,农民工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业各领域。杨志军关注农民工群体,也常常跟他们交流,例如收寄快递、点外卖、倒垃圾、请保洁等等,“我喜欢跟他们聊天。每天在小区里散步,常常会遇到物业小哥牵着狼狗巡夜,我就跟他们边走边聊,一起巡夜。”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杨志军认为,作家这种职业更关注别人,关心“他人瓦上霜”,是“两种世界的结合”,“外部是说别人的生活和内心,内部是自己。作家既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同时也要体验外部世界的方方面面。小说最终是要写人的,人是很复杂的个体,就需要作家对人物感同身受,去体验、了解、知道,并且理解他们。”

据杨志军介绍,他在青岛定居26年,青岛的老地方都去过,台东、西镇都非常熟悉,书中写到主人公生活轨迹之时如数家珍。来青岛之前,他曾当兵六年多,在支农生产队任队长带人干活两年多,切实了解和体验过农民的生产生活;转业之后在《青海日报》文艺部做记者,后主动要求做农牧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和农民、牧民们在地头、炕头上聊天,写出了很多具有生活气息、贴近民生的新闻消息和通讯。这些积淀,都为《最后的农民工》的创作提供了丰沃的滋养。

关切生活,为“接管城市”的农民工著书立传

《最后的农民工》故事都是发生在青岛,青岛的街道和大海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底色和背景。翻阅小说的过程中,看着一条条熟悉的街道,跟着小说人物从青岛最西部的团岛一带海边的“八大峡”,到老市区的东镇台东……故事的背景是我们日常最熟悉不过的生活。

杨志军表示,农民工这个群体频繁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很多工作都是农民工在做,但生活中我们常常视而不见,冷漠甚至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也容易往他们身上联想,“这实在不应该。其实农民工这个群体对城市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农民工进城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最大的变化。”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原来的产业工人退居二线,边缘化了,大批农民工拥入城市,杨志军将这一过程称作“农民工接管城市”,虽然他们身处社会底层,没有掌握权力,但他们深入城市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无所不在,甚至于多年前媒体都发农民工返乡过春节城市运行受影响的新闻,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杨志军就想通过这部作品深入农民工的内心世界,看明白他们的生活现状与理想追求、未来出路,将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示给大家。

“坦白讲,我就是要为农民工树碑立传。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农民工接管了这个城市,营造了这个城市,但受到歧视和伤害。在进城打工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体会到了各种不公,而努力去适应城市的打工生活、秩序要求以及一些社会体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做真正的城里人。我在作品中就要关切他们的理想和追求,审视他们未来的人生和出路。”

杨志军表示,此次《最后的农民工》面世,正是完成了自己的夙愿。在文学创作中,杨志军坚持认为,一个小说家最主要的是去关切生活,关心你身边的一切,要保持一种童心和好奇。“随时问‘为什么’、‘怎么了’,见到一些事情想去听听,去了解为什么那么做。生活中我看架子工爬那么高我就很好奇,问他们害怕不害怕,我就想知道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杨志军强调,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必须注重细节的真实,“我写他们,就要了解到他们上到那么高的架子上,又看似那么轻松地工作,他内心是怎么想的。”

杨志军表示,青岛的农民工比较特殊。农民工都是离开贫瘠的乡村故土,去往繁华发达的大城市打工,希望能赚到钱养活自己和家庭,其原有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反差比较大,而青岛的农民工这种认知上的反差尤其大。“青岛的农民工很多是来自周边区域的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青岛这座城市在逐渐扩大,他们的家乡一步步由乡村变为城乡接合部,进而融入城市,这种历程对进城务工的人们是很有冲击力的。”

新闻推荐

游客擅闯景区受伤 崂山风景区应急救援队快速救援

本报6月17日讯16日,一名游客擅闯青岛崂山风景区巨峰游览区海拔约900米处的未开放区域,因受伤体力不支无法行走,于是向景区求...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