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塑造了谁?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别样解读人类发展史

青岛晚报 2021-06-05 05:37 大字

人类身体、文化、社会的演化是完全随机的过程,还是有着必然的趋势?答案并不在人本身,而在那些绿色植物身上。中科院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创始人、“科学松鼠会”成员史军新作《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别样解读人类发展史。

“《新华字典》中带竹字头的汉字有365个,米饭是中国人共有的主食,更不用说豆腐烹饪是中国人的特别的味道。然而,在那些分享之后,更多的问题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是中国人选择了这些特别的植物,还是这些特别的植物成就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呢?”于是,史军萌生了撰写本书的念头。

在《植物塑造的人类史》中,展开叙述了植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人类的直立行走是为了更好采摘果实;人类用火主要是为了化解植物毒素;人类的彩色视觉形成源于分辨果实的需要;食物的加工是植物逼迫人类做出的重大革新;小麦和水稻促使人类定居;人类肤色转变这件事,背后的导演竟然是以小麦为首的粮食作物;文字的出现,最初是为了统计粮食数量的需要;植物促成了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甚至人类的审美情趣也由植物塑造……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讲述了这个有关文明演化的宏大故事。从促使人类定居的小麦和水稻,到改变世界的花椒和土豆,再到牵动世界贸易神经的大豆,植物的力量显而易见。人类驯化了植物,植物却塑造了人类。同时本书对一些并不起眼的事物,背后隐藏着的文明演进的密码,进行了颇具新意,甚至是颠覆性的破译和解构,富有趣味并发人深思。如我们喜欢吃酥脆的食物,是人类祖先喜欢吃植物叶片和昆虫外壳的演化记忆;人类也有被转基因的可能,等等。另外,本书精选了中外珍藏古籍中的百幅精美彩色植物赏鉴图片,给人以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

史军在书中表示,在了解《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这个宏大的故事之前,读者需要去了解一些演化基本理论,自然选择过程中的效率问题,从泛化到专一的演化问题,以及演化的潜力。“谈到演化和发展,总有一个词儿会被人们挂在嘴边,那就是优胜劣汰,并且这个理论经常被归结到达尔文身上。”达尔文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过度繁殖”“生存竞争”“自然选择”三个基本的概念。在这个理论中,过度繁殖是一切的基础。归结一句话就是,这个世界上的物种根本就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应和不适应环境的差别。史军还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只是水分、土壤、空气、温度和光照这些非生物环境。实际上,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生物也是非常重要的环境。在演化过程中人类筛选了植物,也相当于植物选择了人类,动物和植物相互驯化的过程。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贾小飞

新闻推荐

轨道交通大队开展重点单位消防安全应知应会培训活动

为进一步强化重点单位人员消防安全能力和责任意识,普及消防安全知识。近日,青岛市消防救援支队轨道交通大队监督人员...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