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腰捻叶八小时 头烫脸花腰也痛 今天我当采茶女

半岛都市报 2021-06-05 01:26 大字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钟闻廷

真实的茶园里没有光鲜亮丽的采茶少女,多数都是退休阿姨在劳作;也没有唱山歌的采茶阿哥阿妹你一唱我一和,阿姨们都在默默低头干手里的活,谁也不跟谁说话。唯一的声响就是茶园里刮过的山风和半空中偶然飞过的麻雀。原来我们被电视剧里喧嚣的采茶场景欺骗了多年……

近日,“今天我是你”栏目来到崂山青山茶场,体验一天采茶工的工作,带您看一片“树叶”如何变成“茶叶”。一片茶树上鲜嫩的小叶最终能被泡成茶汤,背后经过了采茶、晾晒、揉捻、烘干等复杂的过程,一杯热茶升腾起香气,背后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艰辛,像极了人生的味道。

采茶要提不能掐

否则次年难发芽

上午9点半,记者辗转来到青山茶场,面朝大海的一片绿油油的茶园足有二十亩那么大。这二十亩地被分成了七块小地,每块小地都有一垄一垄的茶树排列成行。茶树大概到人膝盖的位置,每一行茶树都有一位采茶工人坐在马扎子上采摘。经过询问,我们电视上见过的采茶女弯腰采茶,那都是因为南方茶树长得齐腰高,工人才会站立采摘,我们北方的茶叶都是这样坐着采的。这不禁让记者松了一口气,坐着干活比一直站着轻松了不少。

崂山区青山社区种了30年茶树的资深茶农刘振居带领记者走近茶树,手把手教授最基本的采摘方法。记者看着绿油油的茶树有点紧张,因为刘振居介绍,采摘的部位和形状决定了茶叶的品质,采摘方式不正确会影响枝头来年茶叶的生长,所以辛苦种植出来的茶叶绝对不能被糟蹋得来年不发芽了。

干活之前,刘振居给记者一张酒精湿巾擦手消毒,除了擦掉手上的灰尘细菌,还有护手霜、防晒霜等化学品,它们都会影响茶叶的品质,残留的气味也会影响茶叶香味的纯粹。

正式开始采摘,刘振居一再强调不能用指甲掐,“掐采”会影响来年发芽,要用“提采”的方式,就是用右手的拇指以及食指夹着所需要的部分,然后稍微用力提拉,就可以采摘下来。刘振居手把手地教学做示范,抓着记者的手一起采摘下了第一片新鲜茶叶。刘振居继续强调,“是稍微用力,也不能用力太猛,不然会伤害到嫩芽。”记者小心翼翼地把茶叶放进竹篓里,继续看他的示范动作。他告诉记者,要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杂叶、茶果与老枝叶。

当天茶叶的采集标准是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二叶,就是一根嫩芽上只有一片或者两片茶叶,这需要仔细盯着茶树树冠,寻找恰好长到采摘程度的叶片。嫩度适中才适合采摘,叶太嫩,所含苦涩味物质多,茶汤就苦涩;叶粗老,叶细胞老化,纤维素多,制成干茶外形及滋味都差,这样做出来的茶味道也不好。

原来采茶有这么多的学问,记者盯着每一片茶叶生怕手法不对采错了。就在认真分辨的时候,身边的采茶阿姨已经往前挪动马扎子了。

采茶50年十指苍

左右开弓如舞蹈

崂山茶农有“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之说法,说的是茶叶一定要及时采摘。刘振居告诉记者,春茶当蓬面有5%~10%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就可开采。夏茶、秋茶由于新梢萌发不很整齐,所以新梢达到10%以上达到采摘标准时就要采,这样才能确保获得优质鲜叶,然后加工出优质产品。另外采摘及时,下一批接茬儿萌芽的茶叶采摘周期就缩短,这样高效率轮番采摘就会增产增收。

当记者把小心挑选出来的符合“一芽一叶”标准的茶叶采下,再小心放进竹篓时,发现身边的采茶阿姨一直在采,采很久才放竹篓一次。身边的刘桂芹说:“一般采茶工采四五朵芽放手心里,我采茶采了50年,现在手心里能攥十几个芽,这样节约时间。”小小的细节看似容易,其实把茶叶攥在手心里也很有讲究,不能攥得太紧挤压损伤到芽叶,也不能攥得太松,芽叶从指缝中漏掉的话掉进茶树枝丫中不方便捡拾。

刘桂芹还给记者展示了“双采法”,就是两只手左右开弓一起采,这样比一只手单采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是对技术考验也更高。记者看到刘桂芹两只手迅速在树冠上游走,指尖轻轻一捏转,再上升一提拉,两朵嫩芽同时被采下。整个过程就像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一招一式的起承转合都带着韵律感。

细看这双手,刘桂芹的手指已经发黑而且布满了小口子。刘桂芹告诉记者,常年干采茶的活,再熟练也难免被枝丫划伤。她几乎已经习惯了这些指腹上密集而细小的伤口,这种并不剧烈但是丝丝入心的痛感会伴随着她从四月到十月整整半年多的采茶季。尤其是在每次洗手之后,那些小口子就像会重新舒展呼吸,疼痛也再次袭来。这些伤口在每一个采茶工的手指上都有,即使戴手套也无法避免,“双采”讲究“眼准手快”,眼睛看准两片嫩芽,双手同时采摘再同时攥进手心,记者尝试了一下,相当于“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难度,初学者根本无法同时进行。

弯腰日晒8小时

头烫脸花腰也痛

记者精心挑选,小心采摘,不太敢攥手心里太多怕挤压坏了嫩芽,只能采一两片就放进竹篓。感觉过去了好久,身旁的阿姨们已经前进了几米远,记者还几乎没怎么移动,采集的茶叶也盖不住竹篓的底。此时太阳光逐渐强烈,记者感觉到阳光烘烤在头顶上,头发都发烫了,脸上涂过的防晒霜估计也被晒化了。想图快追赶一下前面的阿姨,又怕采得不好影响了茶叶的成色,将来顾客的茶杯里出现一片残叶万一是自己一时心急采下来的,万一影响了崂山茶在顾客心里的价值……

活干得不多、内心戏倒是丰富的记者仿佛背负着重大责任,每一片嫩芽都采集得小心翼翼。腰也总是弯着,开始感受到腰痛,不时伸展一下腰活动一下,而身边的阿姨们静悄悄地埋头采摘,没有一个人乱动。

刘桂芹告诉记者,她18岁就开始采茶,茶叶是她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感。每年4月至10月是采茶季,同一垄茶树的采摘周期是春茶每隔3至5天采一次,夏茶、秋茶每隔5至7天采一次。根据茶树产量和采茶速度的不同,一个人一天多的时候能采20斤鲜茶,刘桂芹50年来能采十几万斤鲜茶。

刘桂芹是青山茶场里固定的20多名茶工其中之一,忙碌时茶场也会找临时工帮忙,大家的收入都在每天100元左右,每天工作八小时可以当天结工钱。结账时并不称茶叶的重量,因为采茶工都是熟人,谁也不会磨洋工不干活,大家都非常自觉地迅速采摘连说话的工夫都没有。茶叶曾使全村人脱贫致富,如今也是青山村的一张名片,每个村民都对自己村的茶园有感情也有责任感。

采茶制茶步步难

大家却说很知足

采茶人不易,记者在一望无际的田垄上望去,已经没有了最初来到这里时欣赏美景的兴奋和赞叹,反而看着绿油油的大片茶田,想着这些都是采茶人将要去弯腰劳作的工作台。采茶人似乎永远都有采不完的茶,这块采完了,还有下一块,下一块采完了,上一块新发的芽又该采了。采得慢了还不行,茶叶老了采出来的就是“粗茶”,卖不上价格还影响来年发芽。既要有质量又要有效率,要眼疾手快又要稳中求细。

都说常看绿色对眼睛有好处,大半天下来记者一直盯着眼前的茶树,眼睛都有点发花。怪不得刘桂芹说自己50多岁的时候就早早花了眼。烈日当头的暴晒也晒化了防晒霜,皮肤暴露的地方都晒得皮疼。手指也出现了老茶工手上同款的小口子。酒精消毒过的双手也不能涂抹任何护手霜,暴晒后更加干燥,大半天下来手指虽然发黑但也浸染了新鲜茶汁的香气,虽然不好看,但是很好闻。整个人在茶园里待久了似乎都有了茶叶味的体香。

茶叶采摘下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晾晒、揉捻、炒制、烘干等步骤。采摘下来的茶叶进行初步筛检,把老叶、残叶挑出来之后就根据当天气温和空气湿度等进行几个小时的摊开晾晒。鲜叶一旦离开了茶树,一直在发生着变化。通常需要尽快进行接下来的处理。如果鲜叶在采摘后十几个小时都不及时进行晾晒,轻则影响香气,重则积压发热,变质发臭。晾晒之后是揉捻,就是把茶叶揉搓成条状,进一步激发它的香气。接下来是炒制,把茶叶倒进300摄氏度高温的炒茶炉翻炒,之后就是140摄氏度的烘干炉烘干。最后是摊开凉凉,放进0至4摄氏度的恒温储藏柜中储存等待包装。

在加工车间中,炒茶炉翻炒轰鸣,热浪直往脸上扑,旁边140摄氏度的烘干机也像一个大火炉,记者进去一会儿就直冒汗,可想而知夏季时在火炉旁炒茶的辛苦。每片喝到我们口中的茶叶,都来之不易。在茶园一望无际的绿色背后,在茶汤冲泡时的清香与满足背后,是采茶、制茶工人的辛勤劳动。

青山茶场的老茶人李爱东告诉记者,青山社区居民经过几十年的种茶、采茶、炒茶、卖茶,茶叶让他们脱贫致富。大家已经习惯了做茶的辛苦,也享受靠双手创造幸福的踏实感,对现状很知足。尤其近几年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青山社区的茶叶经济越来越好,自身没什么困境,唯有希望做茶叶的同行们都要坚守初心,大家一起保护好崂山茶的口碑和声誉。

不用外村人

不用采茶机器

李爱东告诉记者,他们的茶场从来不会聘用外村人来采茶。自己社区里男女老少900多户人,采茶季大多是中老年妇女过来采茶,他们都住在附近,中午回自己家里吃饭再回来也很方便。

至于为什么不用机器采茶,七十岁的李爱东一直对机器采茶比较排斥:“机器永远不如人眼精确,老茶工能一眼分辨出适合采摘和留养的茶叶,但机器只会一鞭子赶着都采完,这样不但当批的茶叶缺乏挑拣质量上不去,连来年的发芽都会受影响。”原来茶叶不光讲究采摘,“留养”也很重要。就是不能一次性把茶冠表面的茶叶都采秃了,茶树上必须保持一部分新叶,以维持光合作用,且留下的叶片叶腋间都有一个侧芽,以增加下一轮芽叶的数量,保证持续增产。留叶数一般以“不露骨”为宜,即以树冠的叶片互相密接,看不到枝干为适宜。在李爱东看来,这些都需要采茶工人凭经验去分辨,机器完全无法完成。

刘桂芹一直对自己50年修炼出来的采茶技能非常骄傲,她的手下也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徒子徒孙。刘桂芹告诉记者,虽然这两年上了岁数,眼睛有点花了,“双采”不如以前利索了,但她对自己的经验还是很有信心。采茶的工作看似简单,新人由熟练工当天培训当天就能上岗,就像记者一样马上就能加入采茶的队伍,但是“能采”和“采得质量好又速度快”中间差着采数万斤的茶叶才能积累的经验和手法。刘桂芹骄傲地说,“这是个‘越老越吃香’的工作,别看年轻人玩游戏的时候眼睛灵、反应快,真让他们坐下来采茶,他们根本采不过我,质量和速度都不行”。刘桂芹对自己家孩子过来帮她采茶就充满了“嫌弃”,在她看来这片茶园是她的骄傲,也似乎是她们这辈人专属的阵地。和她同年代的采茶妇女在这里从妙龄少女长成了三代同堂的老妪,见证了青山茶从山坳坳里飞向了更广阔的天地,那是她们这一代采茶人最荣耀的战绩。

新闻推荐

迟到的抚恤金

◎何春雪寒亭区牟家院村有一栋老屋,老屋里住着革命先烈牟洪礼的妻子任意芳。牟洪礼,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潍北...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