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青春红利”只有“成长焦虑”

半岛都市报 2021-05-08 01:47 大字

特约评论员宋守山

商业社会的本质是资本成为资源配置的内在驱动力。每一个职场中人,作为“人力资源”,当然会受这个原则的影响。

在职场中,年龄的天花板总会存在,可能不在35岁,但或早或晚,迟早会来,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当然,35岁似乎是一个基准线。比如我博士毕业的时候,发现好多单位的招聘或者博士后的入站要求,都限定在35岁。那个时候,忽然感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是,这种“焦虑”并不来自于所谓的“青春红利”被收割,而是个体能力的不足,它的存在不仅合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因此,与其说是在收割“青春红利”,倒不如说是在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如果你是一家企业的掌舵人,既然有更好的人力资源可供选择,面对年轻、有活力、可塑性强且白纸一张的职场素人,总比那些既富有与单位的各种“斗争”经验、又习惯于既定轨道上按部就班的职场老人们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想象力吧?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倾向于去选择年轻的群体呢?当然,我并不是说企业要成为赚钱的机器,不顾社会责任,因为到了这个年纪,“一人失业,全家遭殃”。但是,企业在基于税收等方式履行完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之后,最大的责任就是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为股东负责。

而作为“前浪”,要想不被拍在沙滩上,唯一的做法就是不断提升自己,不要习惯于在温水里的悠闲岁月。有家商学院的广告词说得好:“百战归来再读书”。在任何时代,那种“一杯茶、一张报”的日子都只能是传说。当然,判断职场的得失,也不能以“升职”为唯一的标准。见多了那些在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凭借自己多年的“手艺”,不仅不会因为没有在35岁之前进入管理层而失业,反而成为各用人单位争抢的对象。而有些将平台优势当作个人能力的人,则会面临一种可怕境地,那就是一旦失去了既有平台,则变得一无是处。我想,应该焦虑的是这个群体。

无论如何,应该记住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没人去收割你的“青春红利”,那只是你为不努力在找借口。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新闻推荐

宿醉“隔夜酒”小伙A2驾照降级

本报5月6日讯5月5日下午2时40分,黄岛交警在东岳中路执勤时发现,一辆银色商务车的司机见前方有交警,突然右拐到旁边小路。执...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