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综合管廊的“地下工作者”

半岛都市报 2021-04-30 02:28 大字

随着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迎来转场,新机场的综合管廊也将投入使用。管廊项目工程师作为新职业,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地下工作者”,是综合管廊建成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前面这个是青岛机场的办公楼,后面是新建的快捷酒店,我刚来工作的时候这里还都是临时搭建的板房。”坐在于德连的车上,他边开车边给记者介绍路过的建筑。雨后的新机场格外美丽,景观树发出嫩绿的新芽,道路干净整洁,一座座新建筑拔地而起,在建的高楼旁边还有塔吊在忙碌工作。春夏之交,这里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于德连是综合管廊管控平台承建方华高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2017年秋天他和同事们来到新机场,负责建设新机场地下管廊,一待就是3年半。“刚来的时候,机场还没有修好的道路,我们都是把车停在外面,走着进来,大约要走半个小时吧。遇到下雨天,两只鞋就‘报废’了,全是泥。”

于德连之前是做弱电工程的,后来转行做管廊工程,一路走来他称自己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做这个工程之前,我和同事们曾经去很多城市考查,发现可借鉴性很小,因为各种具体因素的不可控性,基本都需要自己摸索。”于德连就买了很多专业书籍开始学习,从设备如何防潮、到管线如何布局等,“那段时间基本就是边学边干。”

采访期间,于德连的电话不断,这是他的工作常态。“综合管廊的图纸是青岛市政设计院设计的,我们需要把现场具体情况再反馈回去,和设计院的工程师一起再确定一些细节,有时候一来一回需要打磨几十遍才能把工程做得准确。”于德连说。

“我们算是‘地下工作者’吧。”于德连这样开玩笑地形容自己的职业。

“刚动工的那段时间,我们几乎除了吃饭时间,天天都待在管廊里。晚上赶工期的时候,忙到半夜12点,凌晨1点,都是常有的事。因为刚开始管廊里什么设备都不齐全,放入一些重要设备后,就要赶紧安装摄像头,不然容易造成设备丢失。”放入设备、装上摄像头,这一系列操作是不能断开的,整个流程下来经常要忙到半夜。

“管道里作业最大的困难就是温差大,有时候外面温度是三十五六摄氏度,管廊里的温度就是二十五六摄氏度。由于温差相差较大,管廊里经常蒙着雾气,湿度也特别大。在外面搬设备搬得正满头大汗呢,进入管廊里就像进了冰箱,所以在管廊里工作感冒也是常有的事。”

因为赶工期,于德连和同事们常住在机场附近的宿舍里,经常一两个月都顾不上回家。“最长的一次2个月没回家,”于德连感慨地说,很感谢家人对他的支持,即使是半夜回家,妻子都会为他准备饭菜。于德连还记得,有一次他推开家门,发现3岁的儿子搬着板凳正眼巴巴地坐在门口。原来儿子知道爸爸要回来,早早就等在门口,“每次回想起那个场景都很感动”。

“其实我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份子,我们公司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工程师,他们奔波在各个城市的综合管廊施工现场,努力打造每一件智慧城市‘作品’。”采访中于德连反复强调,为了建设新型的综合管廊,很多同事都在这个新兴的工作领域默默奉献,“管廊的维保人员需要每周在管廊里巡检,用一周的时间走完30公里的管线,去做例行检查,是非常辛苦的‘腿力活’;管控平台需要有人24小时值守,盯着电脑和显示大屏,随时切换摄像头查看管廊里的情况,关注实时数据,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汇报解决,是责任重大的‘眼力活’。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才使得管廊运维能够正常运转。”于德连说。

工作中的于德连。

新闻推荐

想到旅校学空乘 抓紧时间来面试! 报名三二连读空乘专业须面试合格初试申请截至5月15日

作为山东省内最早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中职学校,青岛旅游学校的空乘专业一直是考生报考热点,今年学校与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