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那头是家的眷恋
海九”与南海上的夕阳不期而遇。◤“海九”2021年度首次海上调查任务二航段海试全体船员和科考人员。◥船上人员每天都在尽心尽力工作。
海九”上的本报记者。崔汝勇摄情”
“声学深拖工作时的状态,就像在深海放风筝,橘红色的拖体相当于风筝,压载器就像连接风筝的线盘,我们通过电脑主机发送作业指令。”冯京说,大部分船载设备都是浮在海面上进行远距离探测,由于深海水深大,探测精度受此影响也会受到限制,而该设备能有效消除海水深度对探测精度的影响,可获取高精度的声学探测数据,多用于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等海底矿产资源调查和海底光缆等海洋工程调查,能够完成特定目标搜索、辅助大型潜水器水下作业等任务。
地球物理专业毕业的冯京,已经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工作15年,经历各种各样科考船,从最初的小舢板到木板、铁船,到后来的海洋地质七号船,再到现在中国领先、同时具备专业地震调查与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功能的海洋地质九号船,冯京见证了海洋地质研究所的发展,也看到了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
说到这些,冯京很自豪,但自豪背后,他说要感谢家人的理解。
2012年,当时孩子刚出生还没满月,他就出海执行任务:“那会儿所里人少,出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冯京说,在海上家人是他最大的牵挂,就像他放的“风筝”一样,那一头连着对家人的思念。随着科考船条件越来越好,船上现在有了网络,这让他和家人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在后甲板作业
与风浪面对面
在“海九”上,有一个岗位必不可少,那就是调查辅助岗,他们主要负责设备的操作、安装、下放、回收以及维修保养,他们作业的地方是后甲板,是整艘船上与风浪最近的人。秦世平就是其中一员,1989年出生的他从船舶管理专业毕业,2012年开始在海上工作,平均每年出海6~8个月。
秦世平告诉记者,后甲板的同事都是协同作战,有的负责操作绞车和A架,绞车把设备从甲板上吊起来,A架把设备从甲板上摆到船舷外。设备吊起来后,由于海上波浪涌动,船会随之晃动,导致设备会在空中晃动,这时就需要甲板上的同事进行止荡。
“一般四人、每侧两人,用事先拴在设备上的绳子进行止荡。”秦世平告诉记者,这个过程比较危险,因为风浪较大的时候,止荡会很困难:“整体来说,后甲板的工作比较危险。”
秦世平告诉记者,曾经有三名同事在后甲板绑扎设备,突然一个大浪冲入后甲板,三名同事被冲出三四米远。
“但是,现在我们一般风浪较大时就不作业,并且大家安全意识都比较强。”秦世平说,作业时会尽量离船舷保持一段距离,并且每个人都要穿上便携式救生衣、戴上安全帽、穿上带钢板的工作鞋。
据秦世平介绍,便携式救生衣外观看就像小马甲一样,里面有一个空气瓶,空气瓶下放有一个小拉绳:“万一掉落海里,拉一下绳子空气瓶就会释放空气,将救生衣充起来,人就可以浮到水面上。”同时,最重要的是每次作业都要带上防坠器,因为人一旦掉入海中会快速下沉,此时防坠器就会迅速止停,就像安全带一样。所以,现在不管多么风平浪静,只要在后甲板红色区域,他们都要带上防坠器。
常年在后甲板作业,也锻炼出秦世平在风浪中作业的熟练技能:在下放设备的时候,就会想好怎么收;在回收设备时,尽量让设备在下风向,这样风浪会小;提前在设备上绑扎好可以勾住的绳子,设备只要能靠到船边,就能勾住它……
说起工作来,平时比较腼腆的秦世平总是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长期在船上工作生活,养成了一些独特的习惯:即使在陆地上,如果把一个杯子放在桌子上,他也会担心会不会掉下来,尽量靠里放;平时在后甲板上走,会不自觉地观察设备是否绑扎牢固,遇风浪是否有安全隐患等。
由于经常在外工作,想家人也成为秦世平工作之外做得最多的事,所以他总是在手机里存很多妻子、孩子的照片,下了班之后反复翻看。
其实,船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闪光点,都有值得记录的故事。
如船上“定海神针”首席科学家杨源、创单航次地球物理测线记录的单瑞、有个百宝箱乐于助人的周吉祥、工作认真的新疆小伙儿赵钊、对科研秉持虔诚严谨态度的刘慧敏、30年出海经历的“老顽童”崔汝勇,以及严谨沉稳的船长柏玮等,他们共同组成“海九”强大的科研力量。
4
■记者手记怀念“边吐边写”的日子
从4月11日离开深圳,这段南海科考之旅就告一段落,在和“海九”以及“海九”上这些人道别之时,确有不舍。
这一段旅程,从青岛到深圳,又从深圳到南海,跟随“海九”到达离港500海里、水深2000米的深海,在广袤无垠的南海上,“海九”就是我们60人共同的家。
起初晕船那两天,每次遇到大家,问候语总是“今天感觉怎么样?还晕吗?”“听说你昨天边写边吐。”“我有山楂糕,给你缓解下呕吐感”……离家千万里,一句句暖心问候,让我在广袤的南海上感受到家的温度。
“百年修得同船渡。”这句在“海九”上流传的话,应该是每个人的心声,所以大家都倍感珍惜。
由于出海一次需要付出极大财力物力,所以要在这有限时间里,尽最大可能为更多设备进行海试,因此海试过程一般是24小时工作制,船不歇、人轮流歇,每天每个时间点都有人在工作。航行在大海之上,每天都充满未知,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在等着,每天都神经紧绷。
在这种争分夺秒的环境里,人的潜能会被激发并无限放大。我在他们身上学到最多的是严谨,对科学的严谨,对设备的严谨,对每一个细节的严谨。
在这段旅程里,当然会留下很多美好回忆,我们看到南海的日出和日落,我们享受黄昏中终身难忘的海上小烧烤,我们也一同经历惊涛骇浪,还要感谢在这个过程中抓拍我工作的崔汝勇老师。
精彩不断的十天,同舟共济的情谊。感谢“海九”上每一位,给了我这段奇妙的航海之旅。
新闻推荐
本报4月9日讯“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一名离休老党员,我还想为党做点贡献。”4月8日上午,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收到了来自...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