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人义务守墓72年
[摘要]感恩
“我还要讲一个守墓的故事,延续了72年。 ”杨学军说,在活埋女战士的大五岔山之下有一户人家,就是高维胡一家。从他已经过世的父亲高球先开始,一家三代人72年来自觉地为女战士守护着墓地。还有一位就是高玉璋老师,他从儿时受长辈的教育影响,一辈子从教为师培育学生,几十年来一直关注和祭奠这位长眠在村里山岗上的女英雄。
杨学军介绍,高球先出生于1912年,早年务过农,经过商,闯过关东,在村上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高球先为人厚道、乐善好施,就是讨饭的上了门也是热情相待。他帮助过不少穷苦乡亲和无依无靠的老人,还在十几里山路以外的北宅救助过一个年幼多病的孩子,并认为干儿子。不仅是在村里,就是周围十里八村都知道他是一位有德之人。1949年村公所关押这位女战士时,高球先和妻子常淑兰都十分同情,担心这个女娃凶多吉少、性命堪忧。
常淑兰不仅热心肠,而且敢担当,她多次找机会接近这位女战士“拉呱”,想打探一点诸如“家住哪里”的底细。女战士也看出来这位常大婶是位好心人,但她还是没有说出实情,推脱说“走到哪里、哪里是家”,最后只是悄悄地告诉她,自己还有父母和一个弟弟。
青岛终于解放了,女战士说的共产党很快来到村里。德高望重的高球先被选为村上第一任村长,还当过村民兵团长,妻子常淑兰是村上第一任妇女主任。当过多年村干部的高球先虽然一辈子没有加入共产党,但那位女战士英勇无畏的共产党员形象却始终令他无比崇敬。他和乡亲们以及后来的村干部,一直想帮助这位牺牲在村里的女战士找到家。可是,因为线索太少,这位女烈士又是做地下工作,保密性很强,所以虽然多次派人到 峪等地调查,但始终没有一点线索。
“找不到烈士的亲人,我们就是她的亲人。 ”1954年,高球先等村干部和乡亲们在女战士牺牲的地方修起了坟墓,在周围种上了松树、柏树和槐树,立起了一块“革命烈士之墓”的石碑,经常去培土扫墓,逢年过节就上山来祭奠。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高球先的年纪大了,没有为女战士找到亲人,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1996年,84岁的高球先临终前与老伴商量:这个嫚儿是咱村的大恩人、大英雄!说啥也不能让孩子孤魂野鬼似的无依无靠,咱老两口以后就陪在她的身边吧,不要入祖坟了。老伴常淑兰欣然应允。于是,仙逝的高球先和十几年后随他而去的老伴常淑兰,紧紧地靠在女战士墓的后边合葬在一起,如同爹娘把自己的女儿拥在温暖的怀抱之中。
在临终前,高球先还嘱咐两个儿子一定要看护好烈士墓。 “当年,女战士为了不连累我们全村人被害,我们有义务来守护她的坟,我们要报恩,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和大哥高维乐每年都要去扫墓,大哥去世后,我继续每年去扫墓。 ”高维胡告诉早报记者。
“有一年正月十五下大雪,俺父亲一大早就上山,结果还在山上摔倒了,幸亏没有大碍。还有一次清明节下大雨,俺父亲还是坚持上山扫墓。最近20年来,俺父亲连我们村都没有出去过,每天有空就上山。 ”高维胡的女儿高玉珍说,祖辈们对于这个烈士墓的长久守护让他们后辈十分感动,大家都自觉地加入到守护烈士墓的行列中。 “在我们心中,这位女烈士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家人,我们把她当成了‘姑姑’看待。 ”
老教师高玉璋也整理了无名烈士的事迹,他还向自己的学生讲述这段故事,连续多年带着学生们去给无名烈士扫墓,“这份红色记忆,不应该被忘记,我作为一名教师,有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孩子知道这个故事。 ”
72年来,原本的一片乱石岗被整理出一片平整地,墓地四周种植上了很多松柏、果树,小路也不断被整修。高维胡还是每天坚持上山看护无名烈士墓。他告诉早报记者,当年父亲的嘱托,他会坚持下去,自己的儿女也会坚持下去。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 陈勇 摄影 记者 杨博文
新闻推荐
讲述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