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海洋测温“把脉”,青岛“有一套”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2021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在观测海洋了解气候方面,青岛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近年来,青岛不断加强海洋观测监测及预报,进一步关心海洋、气候和天气,正在全球范围内将自主海洋监测、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生态保护技术进行示范推广和共享,成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成为我国经略海洋的中坚力量。
Argo浮标研发青岛科技力量占国内一半
据介绍,海洋覆盖了地球约70%的面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所导致的额外升温90%以上被海洋吸收。海洋热含量成为判断全球是否变暖的重要指标,海水中的温盐变化则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和天气的主要因子。
衡量海洋热含量、海水温盐变化,离不开对海洋气象、水文等参数的长期观测。在全球范围内,致力于收集全球海洋上层(0~2000米)海水温度、盐度等剖面资料的Argo计划发挥着重要作用。而Argo浮标研发,青岛的科技力量约占国内一半。
中船重工710研究所旗下的全资子公司青岛海山海洋装备有限公司自研的HM2000型Argo浮标,是国内唯一获得国际Argo组织认可的国产化浮标,已经在Argo计划中得到应用。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牵头,联合天津大学、中船重工710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和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四家单位共同研制的国内首套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将观测的范围拓展到海洋下层4000米,目前正在推动Argo组织认证。
中科院海洋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驻青科研单位的观测设备,不仅布局服务于国内近远海,而且在国际深海大洋展示着风采,这为我国甚至全球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提供了技术支撑。
海洋所构建了“四站四网”空天海地一体化观测网络,这是国际最大规模的一体化综合立体观测网络,实现了从中国近海及邻近大洋向大洋深处的覆盖。
海洋一所设置了西太平洋、东南亚、南亚、东印度洋、西印度洋等5个技术推广试验区,为“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贡献了“中国技术”和“中国方案”。
海仪所研发的浮标、台站、气象仪等装备,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布放在我国沿海的监测浮标占全国在位运行浮标总量的90%以上。在“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契机下,海仪所浮标走出国门,成功进驻四大洋。
海洋气候变化预报系统摸准厄尔尼诺的“脾气”
今年年初,包括海洋所在内的全球14家单位学者联合发布了国际第一份涵盖2020整年的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海洋升温持续,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与2019年相比,2020年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吸收的热量增加了2×1022焦耳,这些热量可以使13亿个1.5升的电热水壶的水同时烧开。
海洋热含量更高、海水温盐变异更大,正在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天气,不断产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洪涝、干旱、异常增暖或降温等事件。
对于海洋的观测,目的就是为了搞清海洋对我们的气候和天气变化的影响,建立气候预报模型、提高预报精度,有效防御气候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威胁。值得一提的是,海洋所建设的新型气候变化预报系统(IOCASICM)是当今国际上对厄尔尼诺预报最准确的几个模式之一。
受益于对西太平洋暖池的深度观测,该模式在预报模式中加入了海洋盐度模块,大大提高了精度。目前,该预报系统已经进入常规化业务应用阶段,预报结果多次被中办/国办、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军方业务部门采用。
在更远的未来,人类对“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的认识,虽道阻且长,但必定将更加全面准确。海洋一所研究员乔方利作为中国唯一科学家参与了联合国海洋科学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2021-2030)的规划。随着该计划的启动,全球科学家正在致力于将人类和海洋联结起来,建立一个清洁的、可预测的、可获取的海洋。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李勋祥
新闻推荐
在马拉松领域,人们喜欢将那些高水平跑者尊称为“大神”,青岛市马拉松运动协会会长孙化明就是这样一位大神级跑者。从2013年...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