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发邀请 画作寄深情
孙德庭晚年开始和老朋友通信,看望回乡的郭味蕖。1972年,于希宁介绍孙德庭到博山美术陶瓷厂指导设计人员山水画。孙德庭开始了新的探寻,学着画瓷,他画的高大型山水画瓶大受欢迎。1977年,在受到家乡邀请参加画展后,因意外患脑溢血,不久便病逝。
退休后与老友再通信和俞剑华师生情谊重
孙德庭退休后几年,形势宽松多了,开始和老朋友通信,他本来就很重乡情乡谊。他做的信插,前后挡板,雕刻透花,经常插满。若是徐培基来信,他总说“gougaxiang”(苟家巷)来信了——还是一口潍县话。
孙德庭开始和青岛画友来往,马洁泉、赫保真、张郇丞、陈寿荣、高小岩、陈立先等,外地的于希宁、徐培基、张绥之、台霁五、呼盉斋、张景倩等,也互通信息。
1971年春,听说郭味蕖先生疏散回老家,孙德庭专程去探望,在那间小屋里,九年未见的老友,促膝谈心。郭味蕖以松、梅、杜鹃、山茶、荷花、芭蕉为题画赠孙德庭,《松》题写“懒龙睡起才伸爪,抓破青天一片云”;《山茶》题写“一枝以先破春寒”。五十年后,李果先生将画重新装裱,请书法家孟庆泰撰跋题签,纪念两位老友的真挚情谊。
1972年春,于希宁来信说,他得到群众谅解,解放了,可以外出写生,但右肩肩周炎,每每作画,疼痛难忍,几乎不能提笔,经过治疗康复后,开始到“相隔几十年”的无锡梅园探梅、观梅、画梅。此后多次南下,遍访梅乡,“相思未了有奇缘”,开启了艺术生命的新攀登。那段时间,他曾给孙德庭寄来墨梅、红梅、白梅等画作。《红梅》是1972年寄来的,梅花娇艳,香雪满枝,虬干如盘龙之势,点点红梅傲霜斗雪,不惧悬崖冰寒料峭,春意盎然之态跃然纸上。这应该是于希宁先生画梅的早期作品,红梅左侧、百丈冰的悬崖之下,只留下一枚小小的钤印“希宁之玺”。从此,梅花成为于希宁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他本人也攀登上艺术高峰,被誉为“梅痴”“画梅大师”“中国画梅第一人”。
于希宁成为山东省美协主席、山东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而孙德庭依然是落魄的。虽然境遇不同,可两人仍然交往甚深,于希宁不避讳孙德庭的政治处境,总是真心相待。孙德庭的子女都在胶济沿线,他和夫人每年都要沿胶济铁路从青岛、潍坊、淄博、济南转一圈,探亲访友,做一次省际旅行。每到济南,必定去于希宁家,谈艺术、拉家常、叙旧情、讲逸闻。只要于希宁公事来青,也必到孙家探望老同学。
从上海新华艺专毕业后的四十年里,孙德庭和俞剑华常有书信来往。俞剑华每隔十年,定给孙德庭寄画,60岁、70岁、80岁,都曾寄来佳作。只要俞剑华来山东,孙德庭必要去拜会。俞老暮年,白内障严重,去济南做手术。他听说后,立即乘火车赶往济南,看望慰问,陪侍左右。俞剑华寄来的画,孙德庭非常珍视,当做范本,反复揣摩,多次临摹,吸收其特点。这种师生关系,淳朴纯粹。
于希宁举荐赴博山培训陶瓷设计学员
于希宁经常代表山东轻工业厅到各地视察工艺美术产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的评奖或展览,认为有必要提高全省陶瓷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1972年,他介绍孙德庭到博山美术陶瓷厂,指导设计人员山水画。
孙德庭在博山美陶厂开办国画山水画学习班,带了十几位学员。
瓷器装饰,山水为主要题材,提高技能为当务之急,毕竟,平展的宣纸和弧形的瓷瓶,是不同质地,不同材料,需要因地制宜。陶瓷画对孙德庭是新课题,他开始了新的探寻,学着画瓷。
1974年,青岛市中山路工艺美术服务部,淄博联合青岛二轻局举办“淄博陶瓷艺术展览会”,展出淄博多家陶瓷厂的大型陶瓷艺术作品,孙德庭画的高大型山水画瓶参展,受到欢迎。这种高大型瓷瓶,那时还是初开发,后来才得到普及。
有一天,孙德庭捡到个废瓷瓶,翻口有残,他请磨砂工人把翻口磨掉,变成直口,画上山水,作打油诗,请李星华老师傅写字,留作纪念。此残缺的瓷瓶,成了一件工艺品,也成为孙家的传家宝。
在陶瓷厂工作期间,孙德庭单人住,常思亲念友,《国庆节有感》就是他寂寞时写的诗:佳节欢腾日,惟笔者独凄怆。儿女皆星散,老妻又他往。谁怜孤寂苦,无人问短长。渐渐窗外雨,伴笔者返睡乡。
受邀参加家乡画展意外受伤终告不治
及早嗅出文艺春天气息的潍坊市博物馆,于1977年4月22日派韩金正到青岛,邀请潍籍画家参加博物馆8月庆祝建军节的“书法、篆刻和带有新意的山水花鸟国画展览”。
孙德庭定居青岛,二十年来从未被家乡邀请过,这回是破天荒第一次,原来乡人并未忘记漂泊异乡的零落人。
孙德庭立即画了《黄山雨后》和《黄山烟云》两幅作品,送交潍坊市博物馆参展,其中《黄山雨后》题:黄山雨后处处飞泉,松涛泉韵相映成趣,回忆其景诸多模糊,信手拈来,不知何地何景矣。祖国河山到处娇艳,惜我墨拙笔涩,不能描绘其万一也。他多么希望有朝一日,再次登上黄山,描绘祖国大好河山。
画是1977年5月画的,展览会定于8月1日开幕。
8月的一天早晨,孙德庭出门到大学路买早点。那时,马路被“开膛”,挖沟埋水管,去时他顺利迈过了沟,回来却没迈过,跌到沟内,致脑溢血,从此病倒。
那时,刚打倒四人帮,医院秩序尚未恢复,孙德庭的病久治未愈,终于不起。潍坊的展览十月份结束,陈艺圃把画送还孙家。不久,在一个阴雨连绵的秋日,孙德庭谢世,走完了遗憾的一生。
1977年10月17日,于希宁曾来青看望孙德庭,未唔,留下纸条:“因省委领导叫来青岛看看全国工艺美展的产品,就此来看您,知病已去外地,甚念!明早就要走,以后有机会,再来看您。望多保重。希宁。”之后二十天,孙德庭仙逝,两位老友未能见到最后一面。这个纸条是两位挚友友谊的最后见证。
1977年是难忘的一年,是孙德庭屈辱和希望交织的一年,也是他和老友通信联系较多的一年。虽然他的问题还没解决,但文艺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至。孙德庭多么希望饱蘸画笔,再次拥抱祖国大好河山,描绘山川峻岭的激情,预备迎接繁华的一年。
孙德庭有个印章,刻的是“一生疏懒无成就”,他也曾这样题词:“少小同师学绘画,老大各因境遇分。君以勤奋享盛誉,我则疏懒淡桑闻。”客观地说,这是他谦虚和自我要求过高,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淡泊襟怀使然。
纵观孙德庭一生,他心地善良、忠厚老实、直言不讳、谦恭和悦,足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有德君子。他的一生,憋屈比欢乐多,压抑比愉悦多,诚如邱振亮先生所说:“在画家最佳创作年龄,他却在精神摧残和生活窘困中走完人生。”
1979年平反时,孙德庭已含冤去世二年。
本期图片为孙基亮提供
新闻推荐
概念股大涨迎“私募一哥”回归? 相关人士:说徐翔提前出狱都是瞎猜
记者|沈溦3月19日,大恒科技(600288.SH)、宁波中百(600857.SH)等徐翔概念股一度冲涨停,直到接近收盘才先后开板,最终大恒科技...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