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织出幸福生活

青岛早报 2021-03-13 06:02 大字

一把钩针,几团毛线,只要这两样东西在手,72岁的车静玉就像着了魔一样停不下来。从小学的手工课上学会了钩花,这门技艺伴随她走过六十多年,人生很多重要事件的记忆里,都有一把钩针陪伴。如今,她最拿手的是各色花样的手工钩织拖鞋,经她手钩出的拖鞋,不仅结实耐用,还有鲜艳多彩的花色。几年前,有人看到她的作品爱不释手,纷纷向她请教,车静玉更是倾囊相授。在社区的组织下,她的钩织培训班曾广收门徒。车静玉说钩织算得上是咱传统技艺,她最大的愿望是要让这门手艺后继有人。

在车静玉的客厅里,墙上挂着的是给外孙钩织的玩具,茶几上的花瓶里插得的是钩织的绒线花,沙发上还放着钩织的小手包。车静玉回忆自己学习编织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自己上小学的时候。 “我当时是在大沽路小学,当年那里最有特色的就是手工劳动课。”车静玉回忆,钩织的手艺就是当年老师教的。心灵手巧加上喜静不喜动的性格,让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门技艺。 “小时候毛线不好买,我就用母亲织毛衣剩下的各种线头。那时甚至把父母工厂里发的‘劳保手套’拆成棉线,用来钩织。 ”毕业后,车静玉奔赴青海支边,当地恶劣的环境导致她的耳膜受损,落下了听力障碍的残疾,不得不提前回到青岛。

工作不好找,待业在家的车静玉重新拾起钩花技艺,从工厂领回原材料,在家里做,产品按件计工资,在一段时间里甚至成为她唯一的收入来源。后来车静玉结婚,家里用的也都离不开她的钩花手艺,从被套到衣服,再到缝纫机、茶几上覆盖的装饰罩,都是她一针一针钩出来的。到了老年退休,钩织更是难以割舍的爱好,特别是有了网络,可以学习新花样,更可以相互交流,有着编织这个相同爱好的小伙伴们还给自己的“组织”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织女群”。车静玉也把自己的作品拿去参加手工艺大奖赛,获得了优秀奖。最近她更是迷上了钩织拖鞋,每天琢磨花色、改进工艺,抽空还要给编织类的专业网站写一些钩织技术的文章,虽然忙,却是乐在其中。

细心琢磨 一团线的精彩绽放

采访过程中,记者提出拍摄车阿姨现场钩织拖鞋的照片素材,她立刻拿起钩针,整个穿针引线的过程中表现得极为专注。直到拍摄结束,她依然没有停下手里的动作,似乎忘了记者的存在。和很多人一边编织一边谈笑风生不同,在车静玉看来,钩织可不是一种单纯的机械劳动,它融合了创作的过程,正是这种心态,让她的作品,总是能融入一些不一样的元素。 “看看这双鞋,鞋面像不像一朵茉莉花? ”车静玉拿出自己刚刚完成的作品和记者分享,这是她除夕晚上看春晚得到的启发。车静玉说当时脑子里立刻就有了一个茉莉花的编织图案,几天之后她就完成了这件作品。另外一双红白图案,灵感是来自雪地上的梅花,这双鞋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踏雪寻梅”。就在记者采访期间,她又在构思新作品,灵感是来自孔雀翎。车静玉说,创作是她钩织最大的乐趣,之前曾经有人教他做“丝网花”,她立刻就想到为什么不用钩织来做花呢?这也就有了茶几上的几朵“钩织花”。很久之前她还曾经钻研过十字绣,“现在我还喜欢把两种不同的技艺,结合起来。”车静玉拿出了自己的小手包,“你看这个,就是用钩织打底,然后再用十字绣的工艺在上面做出图案来,这样就更有立体感。 ”

创作让大脑活跃起来,更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车静玉说她想让这门手艺传下去,疫情前在社区的组织下,她曾经面对面、手把手地把自己掌握的钩织技巧传授给很多人。尽管这门手艺不好学,但她还是希望能有人能继续去学习、去钻研。 “对于很多老年人,这是个不错的爱好。对很多有残疾的年轻人来说,特别是下肢残疾的年轻人,这门技艺完全可以成为谋生的手段。 ”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鹏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岛城大咖论道 共话楼市风云

在“房住不炒”的政策主基调下,市场出现全新逻辑,房地产业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当前市场形势下,市民该如何购房置业?现在是刚需、...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