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温暖”,怎么送才“保暖”
□董 婧
2月5日,一则“东莞干部慰问困难家庭”消息,因文中出现疑似“别墅”配图引发社会关注。2月6日,东莞市长安镇上角社区居民委员会发布情况说明称,受慰问老人非贫困户,非低保对象,因车祸受伤后在女儿家养伤;因表述不当,没有将困难人员与重大疾病群众归类划分,引发误解,并对此事致歉。(2月7日中国新闻网)
春节将至,按照以往的惯例,各地纷纷开展春节慰问活动,向困难群众“送温暖”。本来,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是扶贫帮困、凝心聚力的暖心工程,也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体恤民情、了解民意的有效途径。然而最近,个别地方接连出现基层政府慰问“困难家庭”被网友质疑并不困难的事件。
无论是此前的青岛“困难户家中摆高档酒”被质疑,还是现在东莞“困难家庭住豪华别墅”引发的质疑,其直接原因就是“困难户”跟“家中摆茅台酒瓶”、“带楼梯别墅、皮质沙发”的反差太大,尽管目前两件事情当地相关部门均作出了“情况说明”,但仍难消弭质疑之声,比如,春节送温暖“临时走访慰问对象”到底如何筛选,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女儿家庭情况不错,能不能算“困难户”?应该说,公众的这些质疑也是合情合理的,毕竟此前确实有一些地方曾出现“开宝马领低保”“开奥迪当贫困户”等极端案例,这两场风波也说明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透过这两起事件的舆情发酵过程,我们是否更应该反思,“送温暖”活动,怎么送才“保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开展“送温暖”活动,需是“精准帮扶”,只有精准对接真正的困难群体,才是雪中送炭、兜底保障,否则便是脱离必要性和实质性的形式主义。两地的解释,都表示被质疑的人员是患有重大疾病的“春节送温暖临时走访慰问对象”,这就涉及到慰问名单的制定是否合理了。尽管两地在后期回应中都对确定慰问对象的程序作出了详细介绍,但从反转的过程和结果的传播来看,也是对基层工作的一种提醒,将慰问的评选条件、慰问人员名单、慰问物资礼品等进行全面公开晾晒,以细致之心,做公道之事,让慰问的整个过程都经得起社会的监督,才是消除误解与争议最好的“良方”。而且,送温暖也不是非要和慰问对象站在一起拍几张照片才算好,这样的走访慰问无疑有很强的作秀成分。
当然,公众也应该改变对困难户的“刻板印象”,如今的生活水平早已今非昔比,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困难户”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不一定非得“家徒四壁”,只要家庭条件确实困难,只要经过恰当的程序,他们就有获得帮扶的权利。
一言以蔽之,细节决定成败,“送温暖”也是如此。选择精准,公开公平,经得起社会监督,而不是搞猫腻锦上添花,用真心真情去“送温暖”,这样的“温暖”才能久久温暖群众的心。
新闻推荐
师生“隔屏相见”寒假辅导不断 “课后网”公益辅导寒假直播开始 双休日岛城名师进行培优复习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岛城中小学生早已进入寒假状态。但对很多一线老师而言,他们对于学生假期自学的跟踪指导却始终“不断档”...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