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疯狂玩手机我一气打他一巴掌

青岛早报 2021-02-03 07:17 大字

【出场嘉宾】

盛建平 青岛富源路小学专职心理老师,正高级老师,首都师范大学和青岛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青岛总工会特聘心理专家。

问:孩子今年上初二,因为不停地玩手机,我一气之下没收了他的手机,结果孩子情绪失控大喊:“去死吧! ”我一生气打了他一巴掌,为什么我和孩子的关系会变成这样?

答:青春期的孩子如果自我认知与外界认知产生很大的偏差,孩子就会产生自我怀疑,是我不够好吗?这时候他又会产生自我保护,既然外界对我的认知不够好,那我就要防御和抵抗外界的评价与规则,从而保护自己的自我认知。这时候他要防御和反抗的往往是与他最近的父母或者老师,因为这些人是最容易对他进行评价和为他制定规则的人,所以青春期的父母务必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自知性,和孩子建立起清晰的边界感,否则就会卷入孩子的青春期大战。在盛建平看来,孩子进入叛逆期就像进入了一个大漩涡,在自我认知的世界里不停地旋转,试图在与这个世界的碰撞中找到一个合适的自己。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站在岸边,理性地看着这个漩涡,在合适的时候搭把手让这个漩涡停下来,清醒一下,变成平稳的流水,千万不要在漩涡转得很急的时候,家长一着急自己也跳下去,那就引发了青春期家庭大战,不是孩子在过青春期,而是整个家庭在过青春期。当家长和孩子混战的时候,孩子是得不到家长的理性帮助的,而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上并不完全成熟,他们存在既想独立又渴望帮助的矛盾。作为家长在孩子的青春期不要激惹孩子的情绪,那样就有可能激发更大矛盾,孩子从青春期的迷茫中进入到亲子关系的僵化,甚至产生对外界的退缩行为。其实这个阶段他非常渴望外界对他的理解和帮助,从而帮助他完成自我同一性的问题。

盛建平建议所以问题中的妈妈,在和孩子发生了冲突之后,不要只是后悔或者抱怨,要清醒地认识到孩子进入青春期了,要尊重孩子的自我认知。当一个孩子不停地玩手机,就有可能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我价值,没有充分的存在感,这时候他就要通过另外的渠道去满足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新的价值存在,产生新的替代,硬逼着孩子不玩手机,就等于硬切断了他的自我存在渠道,他很可能发生更加退化和不理智的行为。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宋振涛

新闻推荐

趣味寒假作业看过来

给大树做新衣、用视频记录“我家的春节”、“云”上研学游、集赞大闯关……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