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初心 历久弥坚 在中共一大会址感悟奋斗精神、汲取前进力量

青岛晚报 2021-01-21 06:42 大字

1921年7月,上海时值酷暑。23日晚,穿长衫的、穿西式衬衫打领带的,留八字胡的、长络腮胡子的,教授派头的、学生模样的,一个个接续走入望志路106号。这是一处典型的石库门建筑,名叫“树德里”,在一楼一间由客堂布置成的会场里,十几个人以迥异的地方口音交流信仰,碰撞思想。灯光从窗棂门缝中透出,看似平静的夜,激荡的却是之后中国红色画卷的“初心之作”,这里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中共一大会议就在这里举行。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一个世纪斗转星移,以此发轫,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领导人民探索出了一条堪为奇迹的“中国道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归集到一起,就是“信仰”。

如今,望志路106号已改为兴业路76号,新天地的现代繁华里,每年都有百万余人来此瞻仰。去年7月、10月,记者曾分别与青岛市赴上海第一批、第二批专业实训干部一起,两次在这个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中解读建党初心、感悟奋斗精神、汲取前进力量。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现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暂停对外开放,包括中共一大会址、博文女校旧址在内的重要文物建筑正在修缮保护。

寻找“初心”的发源

冬日的上海,清寒不减,但新天地依旧人头攒动。路过兴业路76号,细心的市民及游客发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外搭起了层层脚手架,灰色的挡布将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石库门建筑围得严严实实。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11月17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暂停对外开放后,包括中共一大会址、博文女校旧址在内的重要文物建筑正在进行修缮保护。修缮完成后,中共一大会址将以百年前的历史风貌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将于今年“七一”前正式开馆。布置中的“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将以“初心使命”贯穿全篇,综合采用文物实物、图片图表、动态视频、油画雕塑、实景还原、多媒体声像等多种展示手段,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闭馆修缮之前,青岛市赴上海第一批、第二批专业实训队共204名干部,分别于去年7月、10月,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展“燃烧激情、建功青岛”主题党日活动,近距离观察、感受、体悟一大的红色历史,回顾建党历程,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站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发源之地,专业实训干部感慨万千。而“初心”的故事,则要从百年前风云际会的上海讲起。

弄堂里播撒“火种”

1920年2月中旬,上海十六铺码头,一艘外国轮船上走下一名中年男子。他就是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从北京南下上海,志同道合的好友李大钊,亲自把他送至天津,在一辆不起眼的骡车里,从对思想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谈到在中国建立共产党,他们聊了一路。信念涌动的一股清泉,不期然间给历史留下了一段“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陈独秀为何南下上海?是为避开北洋政府的监视,更重要的,上海这座城市有他的工作对象。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组织基因,而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

数据统计,至1919年,上海各业工人达到50多万人。同时期,全国共有工人194.6万多人,其中产业工人102.2万多人,上海占全国工人总数的1/4,这支新兴社会力量的成长通过五四运动表现出思想的日益成熟。“六三”大罢工中,包括上海产业工人、手工业工人、雇佣劳动者和店员在内的18万人,自觉参加到反帝爱国大罢工的行列,显示出新生阶级的巨大力量。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和成熟为上海这座城市催生先进政党奠定了阶级基础。

近代上海繁荣的出版、教育等文化事业,为进步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土壤。陈独秀在上海重编《新青年》,很快聚集起一批将民族危亡视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李汉俊、陈望道、沈雁冰、邵力子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这里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思想重镇。

时间回到当下,靠近复兴公园,穿过茂密的法国梧桐,石库门房舍成排出现。走进南昌路100弄2号(原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在逼仄的天井抬头看,二楼一扇漆红木窗恰开着,雕花窗楣边静摆着一张空无一物的旧式书桌。而这,就是100年前陈独秀伏案为《新青年》校对文稿的地方。

旧址一楼的大厅里,至今还悬挂着一块小黑板,上有粉笔写就的一行繁体小字:“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当年盛况可见一斑。而从遥远的俄国,俄共(布)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也在这一年来到上海,并向陈独秀提出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建议。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这间宅子里正式成立。这座不起眼的石库门建筑,已然成为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枢纽”。从那时起到第二年春,一封封信函从这里发出、一个个“使者”奔向各地,先后在国内6个城市及旅日、旅法华人中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来自沪上的“邀请函”

1921年6月,即将迎来梅雨季的上海濡湿闷热。一天下午,一位年近40岁身材高大的外国人踏步走下十六铺码头的台阶。化名为安德莱森的这名外国人戴一副金丝边框眼镜,衣着考究。他正是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代表——马林。在此前后,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也来到了上海。他们来不及欣赏这个城市的繁华景象,而是急切地要面见李达、李汉俊两位中国人。

从1920年秋到1921年上半年,北京的李大钊、武汉的董必武、济南的王尽美、长沙的毛泽东、广州的谭平山以及留日的施存统、留法的张申府等人已先后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马林、尼克尔斯基与上海的两位成员商议,应当尽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和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等事宜。于是,李达、李汉俊立即写信,函告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让每地速速选派两名代表赶赴上海开会。

记者行走在繁华的上海新天地,太仓路127号并不起眼。这里是博文女校旧址,一栋内外两进、两层砖木结构的老式石库门建筑。1921年6月末到7月中旬,9位“北京大学暑期旅游团”成员陆续住了进来。他们都是在收到李达、李汉俊的书信后,赶来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会议的。

最年长的前清秀才何叔衡已经45岁了,他和28岁的毛泽东一道,于6月29日夜晚悄悄从长沙赶赴上海。当日,谢觉哉在日记里记下:“午后6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这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怕泄露信息,故以圆圈代替。)1952年,谢觉哉追忆了毛泽东和何叔衡离开长沙时的情景。他写道:“一个夜晚……忽闻毛泽东同志和何叔衡同志即要动身赴上海,我颇感到他俩的行动突然,他俩又拒绝我们送上轮船。后来知道,这就是他俩去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与会代表中,邓恩铭刚年满20岁,是山东省立一中的学生,他与王尽美一起作为山东代表来到这里。张国焘24岁,提前由北京南下上海。董必武与陈潭秋作为武汉代表秘密赶赴这里。与住在博文女校的9名代表相比,有一个人的装束却极为时髦入流,是广州代表陈公博,他偕妻子住在繁华的南京路大东旅社,仿佛此行不是来开会的,更像是蜜月旅游。

从石库门窥见“黎明”

7月23日晚,树德里的灯光从窗棂门缝中透出。各位参会者一个个走入望志路106号。这是一大代表李汉俊胞兄李书城的寓所。1964年,毛泽东对时任农业部长的李书城说:“你的公馆里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党的‘产床’啊!”

当年,李汉俊把一楼的客堂间布置成会场。一个长方形餐桌,十几把圆形椅凳,15位革命者,带着兴奋心情齐聚于此。当晚,第一次会议举行,两位共产国际代表致辞,随后代表讨论大会任务与议程。24日第二次会议,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区党、团组织情况。之后休会两日,起草党纲和今后工作计划,27日、28日和29日,代表举行三次会议,对党的纲领与决议做了详尽讨论。

会议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7月30日晚,李公馆内突然闯进不速之客。“他张目四看,我们问他‘找谁’,他随便说了一个名字,就匆匆走了。”李达日后回忆。有地下工作经验的马林建议大家紧急转移,经李达夫人王会悟牵线,部分代表登上开往嘉兴的火车。几小时后,南湖上聚集起这批革命者的身影。

嘉兴南湖靠近湖心岛处,一艘复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画舫静静停泊着。当年,南湖烟雨楼前,烟波浩渺的画舫上,代表们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关于工作任务的决议,选举临时领导机构中央局,党的一大顺利闭幕。

这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或许没想到,这次会议会如此深刻改变中国命运。

看,天边,破晓的黎明,逐渐走来!文/图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驻沪记者胡相洋

新闻推荐

梦到万元现金被抢八旬老汉报了警

张老汉找到钱后清点数量。(警方供图)本报1月20日讯(半岛全媒体记者尹彦鑫)近日,黄岛公安分局大村派出所接到辖区一名87...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