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海工”李华军 目标深远海为海工当“安保”

半岛都市报 2020-12-23 01:25 大字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王丽平

“我们只是取得了一点点成就,将这个奖项颁给我,是政府对我们做出成绩给予的褒奖和鼓励,也是青岛良好科研氛围的体现,但我们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年近六旬的李华军谦逊地说。在12月22日召开的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华军获得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数亿元采油平台保住了

三十余年来,李华军躬身海洋科研,分别于2019年、2010年、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在海洋工程领域的贡献不言而喻。回顾过往的科研之路,让李华军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让他在海洋工程领域崭露头角的那个项目。

位于渤海南部的埕岛油田是中国浅海区域投入开发的第一个年产量超过200万吨的大油田。1999年10月,李华军得知埕岛油田中心二号平台存在过度振动现象,却迟迟找不到原因,问题被列为“中石化十大安全隐患”之一。他马上与埕岛油田取得联系,希望承担该平台的诊断和治理工作。

“一开始他们对我们半信半疑,因为他们以前委托专业公司治理过,但没找到原因。”最终,李华军说服了埕岛油田负责人,允许他登台检测。为了获得真实数据,李华军特地选在风大浪高的冬天进行检测。“睡觉、研讨、制定方案都是在工人临时腾出的储藏室里,每次检测都要在上面待十几天,天气的严寒和食宿条件差不算啥,最大的压力是平台上的人不相信我们能解决问题。”团队成员王树青说。测得数据后,李华军和团队成员展开分析、研究,构建模型试验,最终找到了平台过度振动的原因,并给出了治理方案。

一年后,李华军重返埕岛油田,受到了热情接待,工人们说,平台不再振动,可以安心工作了;管理方说,原本打算拆除的平台保住了,避免了数亿元的损失。

海工的未来是“深远海”

海工装备的尺度都非常庞大,与陆地上的装备大小不是同一个量级,李华军打了个比方,一个勘探钻井平台如果在北京市中心上空采用锚链固定住它,它的锚链和各种管线将覆盖六环路以内全部城区,而为了固定这个平台需要许多个锚,一个锚就重达几百吨。而海洋环境相当恶劣,海工装备每时每刻都要经受海浪的拍打和海水的腐蚀。在设计方面既要考虑安全性,又要考虑其经济性。

经过多年努力,李华军团队在海工装备领域,从设计、安装到维护创造出了全流程的技术保障和服务,在共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三十余年来,已为全国上百个工程解决关键技术共性问题。

“那海洋工程的未来在哪里?”李华军说,一定是“深远海”。

2014年李华军领衔申报了“大型深海结构水动力学理论与流固耦合分析方法”项目,并获批立项,这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海洋工程领域资助的首个重大基金项目。此举,在加速海洋工程高新技术转化进程的同时,也描绘了行业未来发展的蓝图。

向海图强打造后备军

在为海洋高质量发展劈波斩浪的同时,李华军更是高度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和学术团队建设。截至目前,他培养的研究生和博士后达100余人,大多成长为海洋工程领域的科研与技术骨干。

日前,李华军牵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多场多体多尺度耦合及其对海工装备性能与安全的影响机制”正式获批实施,这是我国海洋工程领域首个,也是山东省唯一一个基础科学中心。李华军希望能团结全国海洋工程界的力量,攻克技术难关,突破产业瓶颈,真正能为国家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汇聚人才与力量。

“未来之路还很远,海洋工程领域是一片广阔的天地,需要俯下身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梦想。”李华军说。

新闻推荐

看,你家附近的菜市场打了几颗星

本报12月21日讯近日,青岛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关于命名“青岛市2020年度星级农贸市场”的通报,综合评定青岛交运兴山路农贸市场...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