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角戳” 刘俊科

青岛晚报 2020-11-28 05:59 大字

我当兵的时候“三角戳”已经停用了(第一次使用三角戳是1957年至1969年)。无论官兵,写信都要贴上8分钱的邮票的。那个年代信件往来是最主要的两地交流的手段。

当兵的写信被称为“家书”,这也是有着传统根源的。古代,人们除了借助邮差之外,还利用各种动物如信鸽、鸿雁、鲤鱼、骏犬作为传递和包装书信的工具。“凭君莫射南飞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都是关乎信件往来的写照。而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写的就是写信人的心情了。这种心情我们都是有过体验的。一封信,写好了,就要投入邮筒或者就要交给邮递员了,又想起一件事或者一句话,就又一次拆开信封,提笔补上。

来到部队,宿舍里的黑板上写着一行地址:青岛市大沙支路四号××分队。带兵的人最理解新兵,留出时间让我们给家里写信。第一封信一定是写给父母的。再调皮的青年,第一次离开父母就是又一次“断奶”,所以,都是迫不及待地提笔展纸。我收到父亲的第一封信,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眼泪就落在了信纸上。许多战友都有我这样的经历,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让战友给读完。

戴上领章帽徽以后,我们就到四流南路上的“新青”照相馆排队照相,取出照片后,就赶紧寄给父母和同学,信封的后面写上“内有照片,请勿折叠”。当然,也有寄来的信封后面写着这几个字的,那大家就会嚷嚷着拿出来看看,是女朋友或者女同学的,就会被传看,被评头论足,也是一场欢快!

两地分居的时候,写信就是一种寄托。一般的信件一个来回要一周时间。我记得我收到信以后,看完了就放在枕头下面,晚上睡觉的时候,往往就情不自禁地拿出来看一遍,这样睡得就踏实一些。直到下一封信来了,这一封才收起来。有了孩子以后,照片寄来了,看着孩子的照片,就笑,笑着笑着就掉泪了。有了孩子的单身干部,谁的钱包里都装着孩子的照片,闲下来的时候,就拿出来认真地看仔细地看百看不厌地看。

所以,到了可以回去探亲的时候,都是提前写信回去,然后,就盼着这一天早点来到,待到批准了,就不写信了,直接到水清沟邮电局拍电报,言简意赅:“乘××次××日到”。等我们在一起生活了,那些信件被我家属装订成册了,几次搬家,她都亲自保管着,我想,她保存的是一段岁月里的酸甜苦辣,也是我们生命里的苦乐年华。就让她默默地存着吧。

新的“三角戳”于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起启用,是根据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而实行的,它体现了国家和人民对子弟兵的关怀和照顾。该戳戳记的图案为双边三角形,边长三十六毫米,上方为五星“八一”,下方有“义务兵免费信件”字样。用红印色施盖。新的戳记比1957年至1969年使用的“免费军事邮件”三角戳要庄重、大方和美观,字义也准确。那时候,我当指导员,学兵们毕业以后,从海疆前哨给我来信,真的可以用“雪片一样”来形容。至今,我还保留着一些他们的盖着“三角戳”的来信。算是我对自己带兵生涯的一种纪念。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用纸笔写信的人越来越少。现代人在获得便利的同时,也与那份悠久的传统渐行渐远。怕麻烦,厌老套的结果之一,就是情感变得粗粝和肤浅了。

我在上个月退休了。在退出我们群的时候,我拿起了笔,写了一封信,最后写到:“见字如面啊!”

新闻推荐

我们身边的100名党员

张磊跨界当“主播”意外走红科普健康知识获百万点击量让人能看得懂记得住“记住,裤带越长寿命越短。”“我是张医生,关注我...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