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到码头抢购第一“鲜” 记者探访崂山区沙子口码头和王哥庄港东码头 听渔民讲述出海故事
9月1日是岛城开海首日,记者先后探访了崂山区的沙子口码
头和王哥庄街道港东渔码头,听渔民们讲述难忘的出海故事。满载而归的一艘艘渔船陆续靠岸,渔民还没来得及下船,慕名而来的市民和游客就蜂拥而至,抢购第一“鲜”。
渔民渔船结伴出发相互照应
9月1日中午11时许,记者在沙子口码头看到,三四十艘渔船已经蓄势待发。12时,渔船陆续出海,三五艘结伴组团,碧水清波泛起层层涟漪,场面壮观。崂山区渔港管理中心副主任郝振梅告诉记者,9月1日中午集体出海的渔船多数将在第二天返回,少数近海作业当天下午返回,将开海的第一波海鲜带回岸上给市民们尝鲜。
34岁的沙子口村民许方龙自家有两艘200吨容量大船,雇人出海。从8月20日开始做准备工作,检查调试船上的仪器,安装上大渔网,一网下去最多可以捕捞到3000多斤。每次一般准备15到20吨冰,15吨油,加满舱大约是10吨水。每艘船七八个人,两艘船结伴出行,航行两小时左右,在十几海里外的朝连岛撒网。船上携带了两个大渔网和1000个渔箱,重点捕捞刀鱼、鲅鱼、鲳鱼、黄花鱼等经济鱼类,一般一两天返回。每艘船捕捞两三万斤的时候就可以返回,如果达到四五万斤更好。
“现在通讯发达了,老一辈人出海时只能靠无线电对讲机和外界联系,信号并不稳定,老丈人多次经历过台风危机,曾亲眼看到有些旧渔船被台风和大浪打坏了,连人带船淹没在茫茫大海中。”许方龙感慨道。
讲述曾在海上漂泊近三天
57岁的沙子口村民王巨峰有30多年出海经验,他的船容量是135吨,从8月28日起开始着手准备。20吨冰、20吨油,加满舱大约五六吨水,带着合适的渔网和1000个渔箱准备出发,每个渔箱能装三五十斤。目前出海可以捕捞到的海鲜品种主要是鲅鱼、刀鱼、鲳鱼、螃蟹、鼓眼鱼、舌头鱼、红头鱼、发财鱼等。王巨峰出海跑得比较远,行驶7小时到200海里以内的范围,准备捕捞到2万斤以上,在9月3日到5日之间返回。“我们备好了米面油肉蔬菜,便于在船上做饭。”王巨峰告诉记者,低潮水、风力小一些的时候,最适合出海。王巨峰的船上有6个人,一般是3到5条船组团出海互相照应,更加安全。出海最怕的是突然碰到8级以上大风,需要抛锚应对;遇到机械故障,小问题可以尽快解决,大问题则需要海上救援中心的船来帮忙;如果船漏水了,抽水泵就派上用场。
有一次,王巨峰的船在海上遇到了比较棘手的机械故障,正好赶上8级以上的大风天,在这种天气下,救援船是无法出海营救的,他的船在海上漂了将近三天,终于接收到了对讲机里的信号,听到救援船长雪中送炭的亲切声音,王巨峰激动不已。早些年在海上信号不好,不便与外界联系,那时候在海上遇到危险,王巨峰曾有过“快不行了”的绝望感受。如今他可以使用北斗系统发短信,用卫星电话打电话,将来还可能用上信号相对更稳定的“海事通”打电话。科技的进步给靠海为生的渔民增加了安全保障。
现场满载而归喜笑颜开
9月1日下午3时,在王哥庄街道港东渔码头,一条条渔船满载而归,渔民喜笑颜开。“虾兵蟹将”成为码头上抢手的“网红”,摊铺前都是慕名来购买海货的市民和游客。据王哥庄街道介绍,港东渔码头有捕捞渔船160余艘,200余位从事打捞的渔民,根据潮汐规律,将每天出海一次。“今天渔船的最高产量是三四百斤,开海首日我们出海的渔民共收获约4万斤,主要是螃蟹、虾、琵琶虾、海蜇、小鲳鱼、小黄花、笔管、立虾等,其中螃蟹和立虾的捕捞量最好,总体情况比去年同期好一些。”港东社区渔业协管员刘正龙表示,后期还会有鲳鱼、老板鱼、墨鱼、红头、八带等海鲜。海货价格也比较亲民,螃蟹约40元一斤,笔管18元一斤,立虾20元一斤,琵琶虾20元一斤。不少渔民捕捞的螃蟹已被提前预定,琵琶虾、立虾等美味小海鲜也是一上岸就被抢购。
王哥庄村民刘先虎和刘先勇兄弟俩,都有30年的出海经验。准备9月2日上午返回,航行两个多小时到达长门岩约20海里的范围内,专门捕捞大螃蟹。他俩和亲友的船一共四艘,组团出海。捕捞到的螃蟹以批发为主,也有零售,价格一般是30多元一斤。“早些年我俩出海也会遇到大风大浪,在海上漂一两天等待靠岸,那时候心里是真的害怕。”刘先勇笑着说,如今经验更丰富了,通讯条件也更好了,渔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张译心
本版摄影记者汤臻
新闻推荐
早报9月1日讯青岛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日前印发《关于建立现役军人困难家庭临时援助机制的意见(试行)》(下称《意见》),在全省率...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