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其中 将深圳的故事讲给青岛

青岛早报 2020-08-14 05:40 大字

取经鹏城

深圳故事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条件和发展特征。任何真正的对标先进、学习先进,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临摹和复制,而是学深悟透先进做法的内在逻辑。学是为了赶,知是为了行。青岛“学深圳、赶深圳”的“学”重在对深圳的深度认识与感知,身临其境研析其发展背后的逻辑与机理;“赶”为的是把深圳发展的逻辑与机理,与自身开放创新改革的实践结合,迈开行动的步伐,创意创新创造,大胆探索,把青岛打造成为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带着问题来深圳,带着办法回青岛”,接过体悟实训“接力棒”,今年4月,青岛市第三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150人奔赴深圳79家单位报到,到目前“百日取经”结束,青岛市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也已整装待发。8月13日,早报记者连线深圳,采访了部分第三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队员,他们都有自己在深圳经历的故事,或是在深圳的一件小事,或是对深圳一个行业的钻研,也或是在体悟中收获的信心。

■青岛市政府总值班室主任 刘凌

农贸市场里落地的信息“高科技”

在大家的眼里,深圳代表了人才、时尚、高科技、数字经济、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一个高地,学深圳就要学到其精髓,这些“高大上”的聚集给普通百姓带来了什么?深圳人的日常生活又是如何,究竟带着怎样的地气和烟火味儿。青岛市第三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员、青岛市政府总值班室主任刘凌告诉早报记者,他来到深圳后的一个周末,专门来到深圳的一家农贸市场,去探寻深圳农贸市场里不一样的故事。

20分钟的骑行路程,就到了离他们驻地不远的华富北街市。刘凌说,初印象就是市场不算大,估计1000多平方米,来这里买菜的多是周边居住的人。清晨6点半,商户们都在忙着卸货装货,地上货台上摆满了各种刚刚到货的蔬菜、水果、海鲜、调料、干果等,从大环境粗略看,与青岛的农贸市场似乎并无二致。

“可当我走进市场,就看到了不同。抬头就能看到醒目的两块大液晶屏,左边一块显示的是当天市场上所有物品的指导价格,还有整个市场的商户数、商品种类以及客流量;右边显示的是市场快检记录,包括商户姓名、快检项、快检结果等。 ”刘凌说,作为一名普通顾客,看完以后,第一反应是一种轻松感和安全感,不会因为初次来到这个市场担心被“宰”,也不必担心会买到不合格的产品。对比青岛,有很多市场也会有这些公示,但总感觉不那么醒目,比如市场抽检记录,可能在市场的某个位置会有,如果不是有心去寻找,可能很容易被大家忽视。

“来到水果摊上,让我更加惊讶的一幕出现了,每一个商户前都有一个小液晶屏,扫一扫之后,立即显示的是该商户的经营信息,包括经营主体、抽检记录、进货凭证、今日销售、风险提示等信息。 ”刘凌介绍,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他随便打开一个进货记录,进货凭证里边显示着该商户前一天进货的原始单据。刘凌说,商户主动告诉他,到这里放心买菜就可以,每天都有人进行抽检,所有产品都可以实现溯源,如果卖了问题产品,将被街市管理部门处罚甚至撤销经营资格,“划不来的! ”刘凌说,这时候他脑海中瞬间蹦出一句话“来了便是深圳人”,于是他也出手买了一大堆水果,放心做了一回普通的深圳人。

科技赋能应用场景“最后一米”

“价格透明,不用担心被宰,溯源系统更新及时,能保证产品质量。这些都放在明面上,怎能不让大家放心?”回驻地的路上,刘凌感慨万千,小市场背后蕴藏着大逻辑。“当我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深圳的金融科技ABCDI(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上时,深圳正在以一种‘上天入地’的姿态,将高科技广泛应用到‘山海云端’、田间地头,既引领产业,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又引领社会消费,更贴合地服务和方便大众。 ”刘凌告诉早报记者,这和他在平安科技体悟实训的岗位很相似,将科技赋能到各个应用场景,从而提升各个垂直领域的科技含量。这就是典型的案例,将信息化手段引入这样一个小小的农贸市场,同时又不留任何“最后一米”的死角,如此完美落地,并不简简单单是一种技术移植和融入,更是实现了政府、企业与消费者共生共赢的大逻辑。

刘凌说,政府监管实现了高效、有力、到位,企业经营实现了诚信、规范、有序,消费者达到了信心、放心、称心的消费目的。特别是对改善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消费状况,很有借鉴意义,也为我们破解新消费中遇到的很多深层次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市南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卢佳

深圳组建起宣传“四人小分队”

“4月26日,我们抵达深圳的第11天,晚上9点,临时党支部召集我与队里其他几名年轻队友开了一个紧急会议,成立一个由我们几人组成的宣传小分队,负责与青岛日报、青岛电视台舆论监督平台联合开展“青问·深答”解析调研工作,负责公众号新设立的‘小路带你看深圳’视频打卡栏目的全内容出品工作。 ”青岛市第三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员、市南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卢佳说,她是名“宣传老兵”,但在深圳,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和要求下,如何讲好青岛故事、讲好体悟实训故事、讲好青深合作故事,需要改变宣传工作打法,使其出新、出彩、出亮点。

“接到任务,我们4个人面面相觑,那个时候,因为我们在不同组里,还没有互相熟悉就要合力完成这些任务,我心里没底,我想大家心里大概也在打鼓。当天晚上我们就开始研究第一期‘青问·深答’的内容,决定从‘河长制’入手,说干就干,我们立即分工,有联系队友的、有撰写脚本的、有准备素材的,那夜,我们忙到了凌晨。 ”卢佳告诉早报记者,第二天,他们就跟随2名队友和深圳水务局的工作人员,按照既定采访脚本顺利完成了“青问·深答”电视首秀,与此同时,《青岛日报》关于“充电桩”主题的调研文章一周之后也如约刊登,之后,“青问·深答”变成了实训队每周的固定节目,《青岛日报》舆论监督部的记者有一次跟她打电话说,“每周跟实训队的‘青问·深答’专班约稿似乎已经成为另一种习惯,队员们调研撰写的稿子时效性强、内容详实、角度新颖,是组稿内容的有力补充。 ”

被赞“帮助深圳人更好了解深圳”

卢佳回忆,100多天里,她跟青岛日报、青岛电视台驻深记者站以及其他媒体密切配合,在她体悟实训的工作之外,多方面联系其他队友采访,挖掘新闻素材,更多直观感受深圳的不一样。 “每一天都很充实,我联系采访过的每一名队友,都成为了‘深圳人’,都做到了‘挂起职务当职员’,深度融入深圳企业,深入融入深圳这座城市,而这种精神,极具感染力。 ”卢佳说,我逐渐忘却自己原来的角色,越来越融入深圳,思维、办事的方式不自觉地按照深圳的标准来改变。

在卢佳的讲述中,也能看到很多不同,她参与了“深圳企业家青岛行暨青岛市‘学深圳、赶深圳’学会成立大会”等重要活动的宣传工作,先后完成了“五个深圳”“义往青深”“她之声”等10余篇实训队原创新闻宣传稿件,其中《“五个深圳”让体悟实训更具实效》一文被队友转发后,有位深圳当地官员在留言区评论:“帮助深圳人更好地了解深圳。 ”

“看到队友们出现在记者的笔下、镜头前,就觉得特别自豪! ”卢佳说,当深圳的故事见诸报端、显影荧屏、传于网络的时候,她感觉到了一个“老宣传”的新收获,这种收获是喜悦与欣慰。

新闻推荐

“消失”30年,中山支路回来了! 市南多部门努力,存在多年的违建被拆除,将还原道路原貌

“三十年了,没想到还有机会重新走上这条路。”昨日上午,75岁的市民鲁先生和几名老街坊踏上了即将彻底贯通的中山支路,仿佛回...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