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岛回营要登“百步梯”

青岛早报 2020-08-01 06:51 大字

扎根海岛12年、没度完蜜月就返岛、回营必须登 “百步梯”……在青岛海域东北方向的长门岩岛上,驻守着一群“硬汉”,这便是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守岛官兵。在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只有31岁。然而,面临艰苦的环境,官兵就像一棵棵耐冬树一样,扎根海岛,苦守海岛的每一寸土地。7月31日,早报记者登上长门岩岛,近距离跟访聆听几名守岛官兵平凡的故事,展现出了一张守岛官兵的群英谱。

人物1:排长 冯常伦

没度完蜜月就返岛参训

7月31日上午,和记者一起乘船前往长门岩岛的,还有刚刚结束陆地训练,准备返程的部分驻岛官兵。在3个多小时的海上行程中,记者听官兵们讲述了他们训练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冯常伦,是驻岛连队的一名排长。战士们提起冯排长的故事,都争着直夸排长是他们学习的好榜样。原来,就在7月1日,冯常伦和恋爱5年的女友,终于完成了人生中的大事。然而,由于海岛训练任务紧,作为一排之长,又没有人能代替他,所以,在没有过完蜜月的情况下,冯常伦就提前返回了海岛,带着战士们一头扎进了训练中。冯常伦说,驻岛士兵中,大多数人都将人生中最璀璨的10年奉献给了祖国,这种精神和毅力让人为之敬佩。自己虽然还没度过蜜月期,但“黄海前哨”是自己始终放不下的岗位。正是因为对海岛的情怀,在驻岛期间,他只回过两次家,其中还包括这次婚假。

“军校毕业后,在岛上实习时就爱上了这座岛屿。 ”冯常伦告诉记者,一名守岛卫士的责任,让他毅然提前回到部队履行戍边的职责,他这一举动,同样也得到了新婚妻子和家人的大力支持。

人物2:士官班长 张力

守岛12年只见过孩子3次

在长门岩岛上,年龄最大的士官班长张力,也是最有资历的驻岛战士。守岛12年间,他见证了海岛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巨大变化。

“我是2009年来到部队的,那时候的生活条件可比现在苦多了。刚来时,毛巾与牙刷上都是青苔,根本洗不干净。岛上也都是土路,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才慢慢建起了水泥路。 ”张力说,不止是路面,政府还帮助海岛通了电、建立了5G基站。之前岛上没有信号,想家只能写信,但是这里交通比较闭塞,一封信来回需要两个月,现在不管在生活上还是训练上都比之前方便太多了。

张力不仅是一名守岛老兵,还是一位年轻的爸爸,孩子已经两周岁了,但是他只见过孩子3面,驻岛期间共回家10次。谈及此,张力憨厚的脸上透露出一丝丝歉意。 “还是感觉太亏欠家人了,但是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是坚持不下来的。守岛第五年的时候,我也萌生过退伍的想法,但是最终还是没舍得这 ‘第二故乡’。 ”张力说。

“我驻岛第一年时,冬天风浪太大,补给一直送不上来,战士们只能挖野菜吃,没有淡水就只能喝简单过滤后的雨水,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十多天。但是那次过后,我和战友更团结了。”张力说。在这位老班长的话语中,记者没有听到任何的抱怨,12年的阅历在他身上沉淀成一份独有的沉稳。

人物3:指导员 赵鑫

上岛回营要登“百步梯”

当天中午,记者登上了长门岩岛营区,见到了睿智干练的守岛指导员赵鑫。他告诉记者,每次补给的物资都要从码头运送至半山腰的营区中,为了尽快将物资搬运到营区中,每个船期,岛上官兵都要往返“百步梯”十余次。手无重物的记者走完 “百步梯”后,已经两脚发颤,大汗淋漓。而守岛战士个个都是硬汉子。赵鑫介绍,“百步梯”共有141级台阶,倾斜角有40度,不仅每天要登好几次,有时战士们还会在阶梯上训练体能。

“海岛上每名战士都非常乐观,充满正能量。无论训练还是搬运补给,他们从来没有叫苦叫累,这点感到非常欣慰。 ”赵指导员说,岛上没有淡水,只能靠船运大队送来的补给淡水生活。所以不管是做饭,还是战士们洗澡、洗衣服,都非常节约,能用雨水就不用淡水。这样一来,因为天气等原因补给船上不了岛时,就可以用节省下来的淡水维持生活。

“前不久,岛上正式通电了,我们的夜间训练课目就可以正常展开了,这让我们非常兴奋;在生活上,通电后,大功率的蒸箱与烤箱就可以在炊事班中用了,官兵们饭桌上的‘花样’更多了;电视机、空调等电器也可以使用了。 ”赵鑫向记者介绍了通电后战士们训练以及生活上的改变,这也给守岛官兵们增添了动力,让“老海岛精神——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这十六个字激励着官兵在海岛上建功立业,为祖国守好东大门。

人物4:司务长 刘维斌

“伙头军”赶海改善生活

长门岩岛上的司务长刘维斌,被战士们称为“伙头军”,他关系到守岛官兵的生活质量,管着大家的一日三餐。采访中,刘维斌向记者分享了驻岛部队中发生的一些趣事。

“我们部队4个月前加入了两位新成员——两头小黑猪。可能是坐船来的时候‘晕船’了,加上水土不服,这两头小猪仔喂了两个月才涨了几斤。期间它俩还经常‘越狱’,战士们围着岛找了半天没找到,还戏称‘不会是跳海了吧’。后来,它俩可能习惯了我们一天三顿喂,自己又乖乖地回猪圈里去了。现在已经长到当时的两倍大了。 ”刘司务长的话让记者们忍俊不禁。

“据爱鸟协会的同志说,我们岛上还有20多种鸟,它们和官兵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刘维斌笑着说,有时给养不够,官兵们就会自己拿着鱼竿去海边钓鱼,为了给官兵改善伙食,他经常带着战士一起在海边挖一点蛤蜊,采一点海菜。

/ 相关新闻 /

长门岩岛告别“用电难”

就在记者采访时,听到一个令人兴奋的事情。长门岩岛近日正式通电了,驻岛官兵从此结束了长达58年没有长明电的历史。据介绍,长门岩岛曾经是个无淡水、无航运、无耕地、无居民的“四无小岛”。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岛上硬件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电力问题却一直制约着驻岛官兵战备、训练和生活,给官兵带来极大不方便。 2018年4月,长门岩岛供电项目正式启动。国家电网投入专项资金,为长门岩岛铺设海底电缆。此外,国网省、市、区三级供电公司还为驻岛官兵接上有线电视、架设5G信号基站、建设灯光球场,大大改善了驻岛官兵的生活条件。

本版撰稿 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实习生 秦晓璐 摄影 青报全媒体记者 柳栋

新闻推荐

植物园游记

青岛文登路小学二年级2班王馨禾今年年初,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只能隔着玻璃看春天。因此期末考试一结束,我就和两个好朋友...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