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高平子在青岛观象台贡献卓越,月球上有一座“高平子环形山” 他的名字在月亮上
文/半岛记者张文艳
有人说过,每一个民族,总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
而我们的主角是闪耀星空的一位名人,他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青岛观象台的主要奠基人,他为我国开创了现代太阳黑子的观测与研究,并参加了第一届万国经度测量,测得青岛的准确位置,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赏,他用一生谱写了现代天文学的第一页。他的名字镌刻在了月亮上——世人仰望,月亮之上,有一座环形山响彻天际,它就是“高平子环形山”。
月光如水,光芒耀目,那里有炎黄子孙的骄傲!
高家天才与观象台的平行线
观象山公园,郁郁葱葱,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风景,雕刻进很多市民的记忆里。即便如今,仍是人们晨练、游玩的必去之地。踏上观象山,总有一种敬畏之情,因为这里不仅仅有迤逦的风景,还有历经百年的气象岁月……
时空穿梭,抵达江苏金山县张堰镇秦望村(今上海金山区),那一年是1888年。这年的冬日,一个男婴诞生于高家,取名高均,字君平。高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家境富庶,高煌是清末举人,酷爱文学,家中藏书万卷。兄弟高燮也以文章名世。他们的堂兄高旭是近代革命诗社“南社”的创建者之一,声名更是远播。高均诞生于高煌之家,是书香门第的继承者,自幼接受了严格的家教,加上天资聪颖,爱好读书,因此卓尔不群。
高均6岁就读于家塾,受业于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顾观光的后代顾莲舫,学习古代典籍,国学根基扎实。童年的高均,初次翻阅父辈藏书中顾观光的天文历法遗著,虽自称“奉若天书,似懂非懂”,但滋生了日后探寻天体的种子和毕生勤奋探索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仰慕汉代天文学家张平子(张衡)的为人,他后来自号平子,别号在园。
高平子的名字,日后在天文学界熠熠生辉。
在时空隧道中继续穿行,再看彼时的青岛。1898年,就在秦山头高家天才10岁时,侵占青岛不到半年的德国军舰,由于一次暴风雨的侵袭,发生海难事故,这让他们意识到气象检测的重要性。于是在1898年3月,气象天测所在馆陶路1号成立,这时的观象台身影尚不清晰,在历史的进程中时隐时现。1905年,气象天测所移至水道山(老百姓之前口中的小石头山,之后因为有了贮水池而改名)。
这一年,远在秦山的高平子进入震旦学院就读,师从马相伯先生“习几何与物理(当时称形宪),读法文。于右任先生、邵力子先生、蒋丙然先生等均为其同学”(《高平子先生传略》曹谟作)。八年的就学生涯中,高平子学习刻苦,成绩斐然,毕业后译作《耀能论》译笔练达,深得马先生的赏识。
1912年,高平子大学毕业并获得上海震旦学院(理科)学士学位。他婉拒了恩师的推荐,自费进入法国人办的松江佘山天文台(1901年创立)学习现代天文学理论和观测技术。
此时的高平子不曾预料到,就在他毅然选择进入天文台学习时,另一座海滨城市打开了广阔的天文视野:1910年,在天文学博士梅尔曼的主持下,青岛观象台大楼兴建,1911年1月1日,德国天文学会将其命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1912年1月9日新观象台正式落成。12年后,一位天文学家与一座新兴的天文之城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观象山上的午炮声
不少老青岛应该听说过,观象山上有个“时钟”,以前每到中午12点就放五声炮。后来为了提高精确度,改用电音报时器报时,每天三次,“分别在6时零分至1分,12时零分至1分,18时零分至1分”(《中国现代天文学的主要奠基人高平子》孙寿甡作)。正因为这里有着准确的时间计量,所以观象台的工作人员“每天会接到几十个电话来询问确切时间”。这一时间服务系统的创建,高平子功不可没。
我们的故事继续。在佘山天文台,高平子跟随首任台长法国人蔡尚质神父学习,对太阳黑子、双星星团、彗星等进行目视和照相观测。两年后,高平子离开佘山天文台,担任震旦学院天象学教授。之后,他又回到家乡,对天文历法做专门研究的顾观光先生遗著《中国天文历法》做了深入的研究。
此时的青岛观象台已历经风雨,1914年11月,日德战争后,日本将观象台更名为青岛测候所,即便1922年青岛主权回收,仍然拒绝撤出。直到1924年2月,观象台才真正回到中国人手中。高平子的同窗蒋丙然先生奉命接收青岛观象台,他力邀高平子前往指导地磁及天文工作。
于是,高平子抵达青岛,与蒋丙然一起,“从日本人手中接管了青岛观象台,并留任首任天文磁力科科长。青岛观象台的接收,使矢志中国天文事业的高平子有了用武之地”,孙寿甡先生撰文称。
孙寿甡生前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台长,1958年进入观象台工作,为天文事业呕心沥血五十载,退休后仍然心系天文,他的女儿孙立南是现任台长,女承父业,接下了观象台发展的重任。
半岛记者前一段时间专访了孙立南台长,从她的口中以及她的父亲孙寿甡先生的著作中,看到了观象台与高平子的身影。“接收以后,观象台成立了两个科室,一个是气象地震科,一个是天文磁力科,气象地震科科长由台长蒋丙然先生兼任,这两位先生对青岛观象台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孙立南台长说,她对高平子的了解更多是从父亲那里获得的,而孙寿甡留下的文章中,详细地记录了高平子对青岛观象台的贡献。
前面我们提到的时间服务系统,是高平子利用德国人留下的仪器开展的工作,拉开了中国人独立自主从事时间服务工作的序幕。高平子先生等人用折轴式子午仪,“用观测中星的方法测算标准时间,其精度可达百分之一秒”。用来守时的天文钟共5台,高平子对守时用钟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每天进行授时工作,“德、日时期均在正午施放午炮授时。因午炮授时误差常达4到5分钟,在高平子的主持下,1924年8月1日起改用电流施放午炮,授时精度大有提高,但因火药子弹干燥程度不同等原因,授时误差仍达数十秒之多。于是,1927年7月25日起废止午炮授时,改用电音报时器”。这就是青岛的报时系统。1928年1月起,青岛观象台还自设电台进行无线电授时,每天两次,分别在8时24分至30分和18时24分至30分,授时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黄靖斐实习生梅韦7月18日,2020《超强宝贝》青岛选区启动仪式在东庆童话主题酒店举行,优秀节目也将有机会...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