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之下 抽丝剥茧找病根

青岛早报 2020-07-07 06:57 大字

2020春节刚过,高度疑似新冠肺炎的患者躺在重症医学科的负压病房里,因呼吸衰竭随时有生命危险,已经下班的市立医院东院区重症医学科B楼病区主任胡丹紧急赶回医院,严格做好全套防护措施后,她来到了患者病床前紧急气管插管。前后1个多小时的时间,患者终于转危为安,而胡丹的防护面屏上,防护服上到处都是患者喷溅出来的血迹和分泌物……

今年年初,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上,市立医院东院区重症医学科B楼病区主任胡丹始终坚守在第一线,作为市立医院院内会诊专家,她不但参与疑似患者的会诊,还直接参与疑似患者的抢救。胡丹和她的团队战友们,共同捍卫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口,在战疫前线彰显大医本色。

21年坚守她在抢救生命最前线

“重症医学科是一个创造生命奇迹的地方,对各种危重病患者,我们会运用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与现代化的监护和抢救设备,对患者采取集中的加强治疗和护理,尽最大努力救治危重病人,同时关注病人后期的脏器功能恢复。 ”胡丹讲述,她本科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自1999年1月开始从事重症医学专业,21年来始终奋战在抢救危重病患者的最前线。胡丹擅长成人各种危重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救治,在呼吸危重症和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断和救治方面有较深造诣,每年经她手抢救的病例600余例,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过硬的基本功,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获得家属和病患的一致好评。

胡丹曾师从青岛市医学会重症分会前任主委,全国本专业常委,重症专业质控中心主任曲彦教授攻读呼吸专业硕士研究生。胡丹曾去韩国檀国大学医病院重症监护室学习,后来又先后前往美国梅奥诊所和匹茨堡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习,带回了国际先进的重症医学管理和治疗理念。她回国后推广重症医学科探视的弹性管理,推广人文关怀理念,减少了重症患者谵妄的发生率。

战疫前线打造“黄金”团队

“此次抗击新冠疫情对我们重症医学科团队可以说是一次大考,我们有3名医生和6名护士被派往湖北前线支援,还分别有医护各1人被派往青岛市胸科医院和机场支援,在医院留守的医护人员也都参与了抢救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胡丹告诉记者,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市立医院东院区重症医学科B楼病区不仅承担着抢救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重任,而且还要继续抢救其他疾病的重症患者,重症医学科里始终满床,甚至要加床。因为科室很多精兵强将被抽调支援“前线”,胡丹带领其他医护人员放弃全部休假,始终在满负荷连轴转。

胡丹印象最深的是,疫情期间她接诊了一名30岁的病毒性肺炎患者,虽然这名患者在门诊做了核酸检测为阴性,但患者其他病情特征跟新冠肺炎非常相似,而且还出现了重度药疹。胡丹安排她住进了抢救传染病患者的负压病房,并安排科室两名医生在病房隔离区,轮流倒班,专职救治这名患者。连续抢救3天后,这名患者的病情突然急转直下,出现心衰,呼吸衰竭,随时可能有窒息风险,需要立即气管插管。

给高度疑似新冠肺炎的患者做气管插管,风险是非常高的。插管过程中患者会有呛咳反射,气道受到刺激后会呛咳,甚至呕吐,呛咳的飞沫中就会存在病毒。此时,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只有10到15厘米的距离。胡丹没有犹豫,主动赶回医院接下了这个高风险的工作。但气管插管这个平时行云流水的操作,在三级防护下却显得格外艰难。胡丹说,护目镜下凝结的雾气让视线变得模糊不清,经过了1个小时的抢救,这名女患者终于转危为安,胡丹这才发现,因为抢救时太过专注,面罩内自己最里面一层的N95医用口罩不知不觉滑脱下来,露出了自己的鼻子。

第二天,胡丹出现眼睛红肿等症状,她立即自我隔离,并联系了医院院感科,接受核酸检测,最终排除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可能。 “通过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我们的团队积累了救治传染病重症患者的实战经验,院感防护意识和水平大为提高,更重要的是团队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提升,成为重症医学领域能打硬仗的黄金团队。”胡丹说。

精准医疗坚守生命最后一关

胡丹讲述,在重症医学科里,医生每天面对的是不同病因的危重患者。一名优秀的重症医学科医生必须从这些纷乱的表象中抽丝剥茧,找到导致患者发病的“根源”,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根据主要病因对抢救方案进行针对性调整,只有这样标本兼治,才能让患者的症状最终缓解。

感染性休克是重症医学科里比较常见的致命疾病,无论什么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无论哪个部位的感染,只要引发了休克,死亡率都会骤升,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的死亡率会更高。市立医院东院区重症医学科对感染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处于省内领先水平。胡丹介绍,一旦感染引发休克,患者可能会出现了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循环衰竭等等,重症医学科医生除了要给予基础的生命支持,比如呼吸机机、升压药、床边血液滤过,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为治疗原发病赢得时间之外,还要积极寻找感染灶,寻找致病微生物。

“如果怀疑肺病感染,我们要留取痰培养,必要时通过支气管镜来采取痰培养标本;如果怀疑血流感染,我们会抽取血液进行培养,需要大约30到40毫升的血液等等。 ”胡丹说,此外,如果怀疑该部位有感染,脑脊液、胆汁、腹水、胸水等都要需要做培养,一旦检测出致病微生物,医生就可以有的放矢进行治疗,否则就会因为“敌情”不明,采取全覆盖式的抗感染治疗,会导致抗生素滥用。如果通过一些影像学和B超检查,发现有感染灶,还需要放置引流管引流,必要时还需要手术治疗,这就是所谓的引流加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的基石。

“重症医学科的抢救成功率在75%以上,甚至能达到85%以上,相当多的患者最终能够完全治愈。患者和家属应该对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有信心,并给与最大程度的配合,与我们一起为生命而战。 ”胡丹说。未来除了提升个人和团队的诊断和救治能力,他们还会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给予病人充分的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引入康复团队,鼓励早期康复,带呼机机下床。 青报全媒体记者 黄飞 摄影报道

名医风采

胡丹

名医档案

胡丹,现任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B区主任,山东省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分会常委,山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生理科学学会危重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市南区政协委员,硕士生导师;所负责课题获山东省科技攻关立项1项,青岛市科技局立项资助3项,参与课题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山东省医学进步奖三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5篇。

新闻推荐

冰箱不保险 当心夺命“冰西瓜”

在冰箱里放了几天的西瓜,外表看起来依旧新鲜,没想到女青年吃了这样的几块冰西瓜后,上吐下泻,连续发起了高烧,随后被紧急送往青...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