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芙·阿诺德:1979年中国的全景与细节

澎湃新闻 2020-07-03 12:00 大字

原创 马小呆 影摄自留地 来自专辑摄影书评

《中国之行》(In China)

伊芙·阿诺德著

Alfred A. Knopf出版社

重新照见1979年的中国

本文2020年6月首发于《中国摄影报》

撰文:马小呆

摄影:伊芙·阿诺德(图片选自《中国之行》)

前不久刚刚看完了,之后便对曾经来中国拍摄的外国摄影师产生了兴趣,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还未与世界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之时,就来到中国并留下重要作品的外国摄影师。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一边在网络上检索、一边查询书籍和画册,连续阅读了十几位摄影师拍摄的中国,其中有约翰·汤姆逊、罗伯特·卡帕这样众所周知的职业摄影师,也有海达·莫理循、索朗日·布朗这样许多人不太熟悉的摄影者。

军官和家人在武汉度假

交公粮,大运河

当然,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大名鼎鼎的。自20世纪30年代起,来自的摄影师就不断将好奇的目光投向遥远东方,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马克·吕布、何奈·布里、布鲁诺·巴贝等一连串名声响亮的摄影师,都曾三番五次来到中国,意图用摄影记录半个多世纪的动荡时局给这个古老国度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但是,在这一众好手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一位拥有一颗柔软之心的女性摄影师——伊芙·阿诺德。

运动员

熟练的刺绣工人

阿诺德1912年出生于美国费城,34岁在纽约一家图片冲印社工作时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并拍摄照片。1957年,历经六年时间的阿诺德正式加入,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成员。

早在20世纪50年代,阿诺德就以拍摄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的照片而为人所熟知,同为女性并且相识时都刚刚开始各自的事业,使两人很容易成为朋友。这也是阿诺德可以拍摄梦露长达十年时间,并留下一系列佳作的重要原因。除了报道好莱坞新闻以外,阿诺德还关注并拍摄黑人权力运动和不同阶层的女性角色。1962年,阿诺德移居英国,并在全世界旅行拍摄。

画家黄永玉在自己的画室

歌舞剧团

据阿诺德称,从成为摄影师的那天起,“去中国”就成为了她的愿望。最终,1979年初——在坚持每年向中国使馆递交申请十年后,已经接近古稀之年的阿诺德终于获得许可。

在近半年的签证有效期内,经中国旅游局安排,阿诺德一共进行了两次旅行:

第一次历时两个月时间,去了北京、广州、上海、苏州、杭州、武汉、桂林、重庆等比较有名的地方,外加一周的长江之旅;

第二次历时三个月,主要去了外国人通常不会去到的边疆地带——毗邻俄罗斯的西部新疆、距离缅甸不远的南部腹地西双版纳、北部边境内蒙古、东部沿海的青岛和“世界屋脊”西藏。

长江上的生活,重庆

从电视塔上俯瞰,上海

结束这次总行程达64000多公里的“终极任务”后,阿诺德很快就整理出作品,于1979年末以《中国之行》为题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其职业生涯的首次个展。第二年,同名摄影集亦在美国出版发行,并一举拿下当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摄影集《中国之行》采用正方形大开本,内容分为景观、人物、工作、生活四个板块,共收录170张照片——全部是彩色。这也是阿诺德从一开始就决定的,她说:

“彩色照片最适合用来传达信息……黑白照片虽然美丽,却是一种抽象,我想要的是现实。”

母亲带着婴儿从产科医院回家,西安

自由市场上的草药摊

在摄影集中,我们确实可以通过阿诺德的镜头看到彼时中国的现实情况。1979年的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社会面貌陆续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小型自由市场已经开始形成,地摊摊主把将近100个装着草药的布袋一排排铺开,为顾客逐味抓药;另一方面,下乡归来的知识青年因找不到工作,举着“全市知青联合起来”的标语在大街上游行。

一方面,在自己曾经担任总经理的纺织厂做了六年苦工的百万富翁刘先生与家人,正在逐渐恢复往日的富贵生活;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田间地头的劳作方式仍然是传统的铁犁牛耕,大多数中国人还在为温饱而奔波,远远谈不上生活富足。

抗议失业的游行

上海的百万富翁和他的妻子

但是,请不要误解,政治并不是这本摄影集的核心。阿诺德没有预设类似政治运动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深重苦难或中国试图变革的决心这样目的性太过明确的主题。尽管心中充满疑问与期待,但阿诺德最关心的是中国人和他们的普通生活。

在摄影集前言里,她这样表露自己的心意:

“我想写一本关于人们生活的书,一本超越我们多年来随处可以看到的蓝制服和自行车的书。我想深入了解他们的人性,了解表面之下的深层性格。我想看到尽可能多的有关中国的细节。”

大运河上的交通,苏州

训马的民兵,内蒙古

是的,细节。这也是我在阅读这本《中国之行》时最深的感受——

苏州水乡扒着船沿肆意玩耍的一群少年、内蒙古草原上与平日训练的马儿一同小憩的民兵、正在训练的女运动员脸上的细密汗珠和缕缕额发、新婚夫妇那不甚宽敞却干净整洁的房间、庆祝老人光荣退休的欢乐人群……成功吸引我的画面与细节远远不止这些,相信它们也深深打动着40年前手持相机的阿诺德。

她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是那么好奇,以至于在拍照之外还要不断提问——你们如何生活、以何为业?你们怎样结婚、离婚?阿诺德的问题没有事先准备,但听到的答案往往是她最想知道的。

这些问题和答案,以及阿诺德对中国发展的思考,最终汇集为大篇幅的自述文章,分别放置在前文提到的四个板块之前,与其后每页一张的照片共同构成了这本沉甸甸的《中国之行》。

新婚夫妇的房间,北京

欢庆退休

其实,在阅读照片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得出来,阿诺德对中国的拍摄是广泛却松散的,几乎没有哪两张照片的内容可以被连续阅读。

但是,照片与照片之间依然拥有自洽的内部联系——它们都被摄影师以一种内敛而节制、同时又不失优雅的方式记录下来。尽管可能缺少某种强烈的情绪波动或视觉刺激,却能让观看者感受到最大程度的客观、平和与善意。

因此,我愿意把这本摄影集里的照片,看作是阿诺德对1979年中国进行的一次全景扫描:当年,它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曾经历经磨难现在正试图顽强重生的中国;现在,它依然可以让一代中国人穿越历史烟云,再次照见那初心方始的模样。

影摄自留地|一个摄影小编的自留地

原标题:《伊芙·阿诺德:1979年中国的全景与细节【荐书】》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城阳区慈善会开展“情系学子 慈善助学”活动

6月29日,城阳区慈善会联合青岛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来到城阳区第二高级中学,开展了“情系学子慈善助学”活动。活动现场,青...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