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小学”走出两名世界冠军
近年来,青岛市立足统筹体育、教育资源,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畅通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在区市、中小学校和体育俱乐部合办运动队,很好地推动了岛城“一校一品”,甚至“一校多品”的校园体育建设。目前,青岛已在各区市和中小学校建立了10个市级重点训练基地、8个市级训练基地、28个市二线训练基地,认定扶持141家“青岛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不断提高青岛市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使岛城中小学成为培养竞技人才“后备军”的重要基地。
青岛21中排球打出新名堂
青岛市体育部门通过厚植根基,统筹规划,畅通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渠道,坚持以奥运、亚运、全运、省运、学运统筹发展战略,做好竞技项目布局和优化设置。目前青岛已在各区市和中小学校设置了10个市级重点训练基地、8个市级训练基地、28个市二线训练基地,不断增强青岛市青少年体育的整体实力。
对于已经申报 “全国校园排球特色学校”的青岛21中来说,学校排球运动的蓬勃发展正是受益于从体教结合走向体教融合。2011年,青岛21中和青岛市体校体教结合成为青岛市排球训练后备基地,每年输送队员到体校进行专业训练,体校教练进入校园对学校排球社团进行专业指导。2018年,青岛21中成为岛城初中唯一的 “青岛市排球二线训练基地”,学校进入了体教融合的快速发展轨道。学校男子排球队一直保持在青岛市中小学排球比赛中的前四名,代表青岛市参加山东省中小学排球比赛,多次进入四强。学校女子排球队获得山东省第二名、全国中学生排球锦标赛第九名的优异成绩。青岛21中排球选手的突出表现也得到了国家队的青睐,2017年张欣雨、王婧楠两人被输送到山东青年女排并入选女排国少队,2018年张玉康入选男排国少队,同时,薛智鸿、戴驿骁分别入选八一男排青年队和山东女排青年队。
每年300万扶持后备人才基地
青岛市体育部门主动出击,与教育部门共同携手,推动青少年体质提升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紧紧围绕“健康第一”核心理念,深耕细作“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开展 “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体育建设,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自2015年起,每年与市教育局等单位共同举办青岛市中小学超体重学生夏令营,共培训“小胖墩”1800余名;与市教育局推进中小学生游泳技能培训,每年培训青少年近6万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实施帆船、足球、羽毛球、橄榄球、棒(垒)球、武术、击剑、健美操等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年培训学生20余万名,与德国、波兰、澳大利亚、南非、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帆船、田径、游泳、乒乓球等体育项目上开展互动交流,不断丰富青少年的校园生活,有力推动岛城青少年体育多元多层次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体育典型人物的励志和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奥运冠军张娟娟、王峰、林伟宁进校园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使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开拓眼界、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2019年,市体育局联合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共同出台了《青岛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扶持办法》,引导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青岛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面向全市认定扶持141家 “青岛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其中一类基地36个、二类基地60个、三类基地45个,每年投入扶持经费300万元,并在师资培训、人才输送等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促进青岛市青少年体质提升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同步发展。
近年来,青岛市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断完善区市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年岛城有近百万中小学生参加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上报率100%,上报学生数100%,合格率95.5%,学生体质呈逐年上升态势,学生体质不断增强,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指标都有了提高,视力不良率和肥胖率均有所下降。
本版撰稿 记者 刘世杰摄影 记者 孙启孟
新闻推荐
2019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8604元 比上年增长10.1%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