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着满满的希望空荡的70%
[摘要]虽然只能保持30%的上座率但演艺市场的重启让人期待
等了146天,作为青岛文化地标的青岛大剧院将于今晚迎来“疫”后首演,携手青岛交响乐团共同献上“唤醒城市之声”交响音乐会,岛城演艺市场重启。5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印发《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其中规定剧院等演出场所观众人数不得超过剧场座位数的30%。面对这一规定,观众和从业者有何看法呢?记者就此做了采访。
感动:观众一直都在
“一觉醒来,票都没了。原来,观众一直在,不曾离开。 ”这是青岛话剧院工作人员常珊珊在她的朋友圈中写下的一段文字,而这段文字的背景,则是青话儿童剧《长袜子皮皮》于6月5日率先试水“疫”后剧场首演。小剧场儿童剧是岛城演艺市场上最具人气的演出,但这场演出的观众只有41位,让此前总是人满为患的小剧场显得空荡荡的。带着5岁儿子前来观剧的市民杜女士说,“我们去年在这里看了一年的儿童剧。因为疫情,演出暂停,但我们一直关注着演出的动态。剧场发布演出信息后,我们第一时间就买了票。‘剧荒’了这么久,孩子得知能来看演出了,很兴奋。 ”
杜女士的心声代表了许多观众的想法,在保证安全、卫生的情况下观看演出是一种期待了许久的文化消费,而30%上座率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观剧热情,让杜女士更多担心的是“抢票更难了”。待到坐进剧场,“沉浸剧情之中,根本无暇关注其他座位的情况了。 ”
观众们的期待和兴奋之情直接影响着演员们的创作热情,“停工了5个月,再一次看到了观众走进剧场,莫名有种想流泪的感觉,原来他们一直都在。”首演开始前,常珊珊一直守望在剧场门口,感动之余,她也坦承,“望着那些空位,感觉有些苦涩。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回到了剧场。那空荡荡的70%是满满的希望。我们相信,7月会有惊喜。 ”
感慨:重启就有希望
除了专业剧院的演职人员,对许多演艺行业的相关工作人员来说,这也是备受煎熬的一段时间。从业多年的业内人士刘宇(化名)告诉记者,俗话说‘坐以待毙’,但是对演出行业来说,当下不折腾就是最好的自救。 “对商演而言,30%的上座率意味着必然赔钱。一场1000座以上的大型演出,每场的上座率如果达不到六七成,就很难回本。 30%的上座率连一场演出的运营成本都不够,更不用说制作成本了。 ”
但刘宇同时表示,这一政策对于公益性演出有好处,“就拿我们公司来说,如今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演出经纪,主要为国有剧院、剧场的剧目采购服务。这种公益性的演出虽然也受到30%上座率的限制,但是他们的进账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票房营收,一是特惠补贴。 ”
“开始演出了,就是好事情。”对于刘宇所代表的演出行业从业者而言,虽然上座率30%的规定是非常时期之下的硬杠杠,但是日渐复苏的演出市场让他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期待:“好日子”会来的
“疫情给演出行业带来的影响有多大,这个不好说。但是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对于民营演出公司来说,大家可能都在等待一个时机。疫情过后,主管部门对于上座率的要求会日渐放宽,我相信到时候会循序渐进地恢复到本来的样子。 ”
刘宇分析,演出市场的全面复苏更大程度上会是循序渐进,而非报复性增长。据透露,目前所有正在进行中的演艺项目,都要求所有从业者签订健康承诺书。
更多的业内人士预测,在经历了6月的观望期后,7月或将迎来“好日子”。青岛是旅游城市,7月历来是文旅产业的黄金时段,此外,还有放假的学生,以及之前剧场重启所带来的预热效应,都将带来不容小觑的文化消费力量。
目前正在实施的 “青岛市2020年文化惠民消费促进活动”也在释放着积极的信号,持续6个月、超过20万种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不间断地激发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热情,释放文化消费潜力。消费者可在图书报刊消费、影视与文化演出消费以及文化艺术培训、文化童颜消费等领域享受单次消费30%的补贴,可以说是对演出行业供给端的一种倒逼,演出剧目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升级有望成为“后疫情时代”演出行业的全新状态。 记者 周洁
新闻推荐
防止欠薪!31家企业被责令改正 青岛市人社局对在建工程项目进行拉网式、全覆盖执法检查
本报6月11日讯(记者尚青龙)本月起,青岛市人社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区市推广应用攻坚月行动,...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