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信息化班培养未来创新人才

青岛早报 2020-05-18 06:01 大字

近年来,青岛三中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自2015年招收信息化实验班以来,便立足实际,启动多元成长行动,拓展师生发展空间,对教师实施多元培训,为学生开设多元课程,更好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多样化特色教学,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综合素养,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化大幅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记者采访了解到,信息化实验班的设置出发点是结合现代化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动发展提供平台。现代信息手段贯穿始终,可以说是学校信息化实验班最大也是最基本的特点。无线wifi、电子白板、ipad、手机、学生学具、传统板书有机融合,深刻诠释了多元互动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的有效讲解,科学的智慧迁移,学生的动手实践,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也让课堂更富有灵动性,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平时老师将次日所教内容中提纲挈领的基础知识,录制成五六分钟的微视频,并发送到每位学生的平板上。课前,学生观看微视频预习。上课时,老师则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内容的讲解上,学生则可以利用手中平板“截屏”记笔记,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课后,学生只需花一定的时间,梳理课堂笔记,如果遇到不懂或记不清的问题,可以通过教学互动平台进行交流和答疑。

“双导师制”满足师生个性需要

“双导师制”是青岛三中信息化实验班的又一大特点。据介绍,为切实提高信息化实验班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优秀教师资源优势,学校特别为信息化实验班的每名学生配备“双导师”,为每位学生配备两位导师,即基本素养导师和专业学术导师。

信息化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激活了教师的创造热情,满足教师的专业成长。地理组采取“图、文、问”导学,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索“板块式问题组和微课应用”等教学模式;政治组结合教学实践,开展“信息化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课题研究”研究;物理组配合学校“自主·互助·展示”模式课题研究,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利用微视频开展翻转课堂研究,形成了“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的一般模式;数学组则将课改与微课紧密结合,积极探索翻转课堂,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了“先学后讲”、“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信息化手段引领,学校也逐步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云上”优质教育资源库。

信息化实验班面向四区招生

据介绍,信息化实验班培养模式是建设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模式。利用学科综合优势培养基础扎实、博学多才的学生,让他们获取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多视角思维模式的创新人才。除学科知识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到清华大学、国家博物馆、科技馆等进行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接触社会。

今年,信息化实验班面向市南、市北、李沧和崂山招收2个班,每班48人。从往年志愿填报情况来看,信息化实验班报名火爆,自第一年招生以来,其录取线就超出普高线40多分,2019年中考录取分数线622.5分,更是高出了普高线53.5分。学校相关负责人也提别提醒初三考生,信息化实验班和普通班单独设置两个不同的志愿,信息化实验班只招收一二志愿考生,如果一二志愿达不到实验班录取分数线,自动转为普通班志愿,参与普通班的录取,可以实现“一个志愿、两个选择”。 记者 王世锋

新闻推荐

这场战“疫”感谢有你

抗疫成绩单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形成严重威胁,并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