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故人
清明节又要来临。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故去的亲人。我的祖籍是广东新会,而家父一直是在为经营花生米、榨油的土产进出口商号打工,很早就携带家人离乡背井,先后定居在香港、上海和青岛等商埠。我就是1950年7岁时,随家人从上海迁居青岛的。记得我1953年读小学四年级时,清明节那天,老师带着我们来到湛山村西太平山南麓的第二公墓,为解放青岛而牺牲的革命烈士扫墓。接着,大家在那里游玩。直到此时此刻,我才真正知道“清明踏青”的习俗。
1956年初冬,卧床三年的母亲仅49岁就不幸病逝,经青岛的广东会馆安排,葬在了位于双山西北的孙家顶子的广东公墓,还请书法家高小岩先生用隶书写的墓碑。此后三年,每年清明给先母上坟,父亲都带着哥哥、姐姐和我,从台东乘3路公交车直接到广东公墓站下车,还是比较便捷的。这是由青岛的一位叫做梁善川的广东富商出面倡导集资,为在青的广东同乡开设的一处公共墓地。其形似卧龙,共约15亩地。遂找人施工,在此建造了花岗石围墙、殡仪厅和门楼,门楼上书:“青岛广东公墓”六个大字。并按广东造墓模式建造了墓穴,在墓地里种植了树木花草。广东公墓自建成后,只要是广东人在青去世,经会馆统一安排便可安葬于此。还有两位看墓人,这完全是属于会馆的公益事业,共葬有500余位同乡的墓穴。四年后的1960年10月,家父也因病猝然辞世,而此时的广东公墓已奉命不再埋葬,只好葬于马兰顶的第六公墓。于是,我与兄姐每逢清明就分别到这两处扫墓。六年后,这些公墓都已被夷为平地,我们只能改在心里祭奠了。
就在原第二公墓与湛山寺相邻之处,于1981年6月建成了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后,每年清明时节,我都参加了由单位组织的到烈士纪念馆祭奠。
新闻推荐
按照国家阶段性减免政策最大优惠幅度执行 青岛减免社保费约74亿元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图文内容。□记者薄克国报道本报青岛讯3月30日,青岛市人社局举行的发布会透露,青岛全面实施阶...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