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 请收下这份“心理处方”

青岛早报 2020-03-24 06:20 大字

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本土新增确诊病例不断减少。但疫情影响减小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病患家属、医护人员及居家隔离的市民都迫切需要心理干预治疗,心理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研究显示,抑郁、悲伤、内疚、焦虑、失眠等症状是灾后常见反应。与此同时,本次灾害更导致了很多人难以释怀的病耻感、被排斥感以及持久的丧亲之痛。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潘惟华说。

被“心理病毒”伤害 可向专业人士求助

“关于疫情的所有宏大叙事,都是由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和记忆构成,没有人能置身其外,个人和社会群体都将对灾难所造成的重大丧失,进行哀悼和反思,这是必经的疗愈之路。 ”潘惟华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不仅是人的躯体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也会影响人的心理安全和精神健康。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大多数人并没有直接受到病毒的危害,但谁都有可能受“心理病毒”的影响,甚至可能被“心理病毒”所伤害。大家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恐慌、焦虑、担忧、无助、压抑、烦躁、无聊等情绪,这是正常人面临重大突发事件时的正常反应,但这些消极情绪如果过于强烈或持久,不能得到及时释放、调整、化解,就会影响人的身心状态,干扰正常生活,影响人际关系。减轻减少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是抗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提升每个人的心理自助能力、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现在已开始复工,复学也正在准备中,但境外病例输入仍然会影响市民心理。而前一阶段疫情带来的心理阴影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市民会因遇到的疫情事件不同、遭受的伤害程度不同、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心理影响。尤其是那些失去了家人、亲朋好友的人,其内心的痛苦可能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其中一些人甚至会出现 “创伤后应激障碍”,他们非常需要心理关怀,如果自己无法及时调整好情绪,就需要专业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疫情后期常见反应 请积极自我调解

反应髴

“宅在家里时间太长,我和孩子的关系闹得很僵,说两句话就开始吵。 ”“我最近睡得很不好,经常要到凌晨两三点才能睡着。 ”“我现在上班懒洋洋的,没有什么精神,老想溜号玩手机……”面对着近期市民的心理咨询,潘惟华说,要理解市民在这种疫情后期的常见反应,但也要积极进行自我调解。

建议:很多人被封闭在家很长时间,内心非常压抑,甚至有些年轻人会有抓狂的感觉,有些会跟父母的关系搞得很僵。潘惟华鼓励市民多参加体力性的活动,让压抑的能量有转化的机会。或者鼓励大家用自己的有建设性的方式去处理你的焦躁情绪,比如可以出去唱歌,或者男孩子出去踢球等。

反应髵

大的灾难事件,让有些市民对既往的安全感和控制感产生了很大不确定,内心会有很强烈的焦虑感、孤独和无助。

建议:潘惟华说,这都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没有必要过分担心,或者给予“疾病化”。建议人们在保证安全接触的前提下,进行好的交流,让自己的情绪被人看到,被听到,被理解到,而不是一个人默默承受。获得家人或者周围人的关心。

反应髶

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很多市民会有物质滥用的增加,比如酒精和药物(安眠药)等。

建议:潘惟华说,在大的灾难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显得很渺小和无助,这就让人们有了对酒精的需求,通过饮酒,很多人获得了一种暂时的轻松感,并且自古我国就有历史悠久的酒文化,“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虽然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但是长期如此,这是一种对身体有害的方式,并且会导致成瘾。

反应髷

很多人在灾难来临时,本能的方式会比较理智化,对自己的情绪会压抑,这压抑的负性情绪和灾难带给人们的无助会让人们感到非常不舒服,就会总想找到一个出口。最简单的就是找一个“替罪羊”,往往身边的人更容易受到伤害。

建议:对于愤怒大家要有一定的觉察和理解,而不是单纯地去发泄。

反应髸

长时间的消耗,会让有的市民感觉身体很疲劳,心理压力也很大。

建议:潘惟华建议大家要学会生产自救,即提倡“自我关照”。网上有一些关于放松的音频和视频,市民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这方面的材料,学会自己放松,自己来关照自己。也可以从网上寻求心理援助。除了放松自己身心外,大家也可以从网上学习一些关于情绪控制的方法,或者与他人如何良好的互动等方法。

反应髺

有的市民出现焦虑、抑郁,乱发脾气等症状,并且在尝试上述方法后,仍然无法控制。

建议:潘惟华建议及时向心理医生求助,一旦出现顽固的失眠,或者情绪一直非常低落,甚至有想轻生的念头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反应髼

有些市民原本就有心理疾病,家属要更为关注,给予充分评估,或者也带到医院进行系统的诊治。

建议:潘惟华说,最常见的是,疫情期间有些人的失眠症状会加重。这次疫情带来的创伤,会让既往有过创伤的人重新体验到以前的创伤,也会让他们的症状加重,这都需要接受正规精神科治疗。

反应髽

此外,市民还会面临很多的问题,比如复工后提不起精神,还没复学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长时间没见面的亲友会感觉有距离感等等。

建议:疫情期间宅在家,也是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潘惟华建议,足不出户的日子,放下手机,与家人多些相伴,多些沟通,把平日里因工作奔忙而疏忽的家庭时光补回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市民可以开始重新恢复人们之间的连接,恢复以前的生活方式,恢复以前的作息习惯,比如良好的睡眠,运动等,重获恢复对生活的掌控和方向。

健康提醒

别让失眠成为你的“新朋友”

2020年3月21日是第20个“世界睡眠日”。充足的睡眠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之一,睡眠可以帮助人体保存能量,促进代谢产物排出,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学习记忆。如果出现睡眠相关的障碍,这些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导致精神和躯体疾病发生,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和日常功能。

别让失眠形成恶性循环

潘惟华说,疫情期间人们长期在家里,身体活动减少、屏幕暴露时间延长、作息时间改变导致生物钟紊乱、饮食不规律、体重增加、心肺适应能力下降等健康问题出现。随着假期的延长,导致情绪的应激反应,如过分担心,恐惧、害怕、焦虑等问题出现。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居家引起的心理压力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睡眠,导致短期睡眠障碍(急性失眠)和加剧心身健康的损害,形成恶性循环。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当应激事件过去后睡眠可以恢复正常,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失眠障碍。

建立与床的正确关系

很多市民在疫情期间喜欢赖在床上,吃饭、玩手机、看书等都在床上进行,其实市民应建立与床的正确关系,那就是不要提前上床,只在有睡意的时候才躺下,不要在床上做和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看手机、电视、书本等,也不要把工作、焦虑、压力、争吵带到床上。市民应多做室内运动,可以跟着运动APP每天动起来。但不要在上床休息前2小时过多地运动,这会导致中枢神经兴奋,反而容易导致失眠。每天静心阅读30分钟、练字10分钟、朗诵10分钟、静坐腹式呼吸10分钟,学做可口的饭菜,均衡饮食。

别依赖酒精 不滥用药物

还有些市民靠喝酒助眠,酒精对有些人群确实能够缩短入睡时间,但是,酒精会减少深睡眠,影响睡眠质量,酒精还有耐受性,需要不断增加酒量。有些市民也可以考虑借助药物来改善睡眠,但需要去医院看睡眠专科医生,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诊断,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切记千万不要自己购买助眠药物服用,药物滥用会延误治疗,甚至出现严重的药物副作用而影响身体健康。

本版撰稿 记者 黄飞 通讯员 原瑛

图为本报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心理跑偏 他陪你回归正途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大,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对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带来...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