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买菜到送餐到家,从社区团购到云端娱乐……越来越多的 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宅经

半岛都市报 2020-03-04 02:21 大字

生鲜电商线下店铺每天都忙着配单。岛城的商场店铺贴出网购二维码。半岛记者孟达摄

文\图半岛记者王媛景毅(署名除外)

一场疫情颠覆了生活节奏,无形中也重塑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众多消费场景“被迫”转移至线上。疫情防控期间,以往集中化的消费及工作被远程在线、分散式、个性化的模式所取代,网络购物、社区电商、生鲜配送、远程办公、在线医疗等数字化“宅经济”逆势大涨,成为对冲疫情影响的主力军。

回顾2003年,非典疫情结束后,身处变革临界点的中国消费行业加速开启了电商时代,淘宝、京东迅速崛起。那么,爆发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这次疫情,又会为消费行业带来哪些发展机遇?青岛能否抓住这一机遇,进一步释放城市消费潜力?

“移动菜市场”火爆背后

疫情防控时期,“少出门就是做贡献”成了全民共识。可是工作可以居家干,会议可以远程开,东西也能网上购,这一日三餐的口粮总得出门买吧?一个月前,家住浮山后的宋阿姨就是这么想的,不过现在她会自信地告诉你,靠手机口粮问题也完全可以搞定。

“要不是疫情,我真想不到每天会用这种方式买菜。”宋阿姨已经年近七旬,拉着小车赶早市、逛菜市场是她一直以来的购物方式。疫情来袭,她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了。自正月初三起,家里的年货基本吃完了,买菜成了愁事。“那段时间每天都有新增患者,孩子们担心,说什么也不让我们出门。可是菜不能不买啊,不买吃啥?”

很快,老人的儿媳妇告诉她,可以网上买菜,并在她手机上一口气下载了京东到家、叮咚买菜、苏宁小店3个APP。

“每天‘划拉’几遍,选好菜,下单付款,1个小时左右就送上门了。”在孩子们的指导下,经过几天的操练,宋阿姨对线上买菜已经轻车熟路,还在微信群里叫着亲戚邻居好姊妹儿一起加入了“手机买菜大军”。

跟去商超、菜市场相比,手机买菜几乎是“零接触”,各种买菜APP因此大火:今年春节期间,京东到家全平台销售额增长470%,水饺、馄饨等速冻食品销售额同比增长了790%,青岛地区海鲜订单量占了山东全省的36.46%;苏宁菜场在刚刚过去的2月获得了环比7倍的销售增长,单店最高增长超过了10倍,用户复购率达到了61%,APP内下单占比近六成;美团买菜的日销售量最高为节前的2~3倍;叮咚买菜大年三十订单较上月涨超300%;每日优鲜实收交易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50%,客单价也提升了30元至120元不等……

手机一点,菜肉到家。像宋阿姨一样,岛城万千消费者仿佛一夜之间都开始了“云买菜”。支撑这次购物方式“无缝”转换的,除了线上成熟的移动支付和电商平台,更离不开青岛线下的供应链建设。

从2月1日起,青岛市就引导全市电商企业、快递物流企业和“菜篮子”配送企业,借助电商平台开展生活必需品同城配送和进偏远社区。一呼百应,“移动的菜市场”很快形成规模,青岛市先后公布了3批参与企业的名单,全市已有80多家企业积极参与,企业业务量均同比翻了一倍以上,“菜篮子”等生活必需品通过网上配送和进社区集中配送基本覆盖了整个城区。

参加电商配送的京东物流、利群商城、顺丰、美团等企业启动“无接触配送服务”,给“移动的菜市场”添设“安全锁”,配送小哥与用户约定收货地点,双方不见面收货。即使用户不选择无接触配送,配送小哥在送货时也会主动与顾客保持3~5米距离,用户确认收货后,快递小哥离开。市民也可以选择“线上结算,到店自提”,在APP下单结算后,选择到店自提约定时间,门店工作人员根据用户订单提前拣货并打包放入专门货架,顾客在约定时间到店,直接取走打包好的商品,无需在店内自行挑选。

“社区”成了掘金新热点

在互联网的语境中,消费市场的空间概念似乎已经被模糊,无论你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哪一个角落,都可以买到任何想要的商品。然而,疫情之后,小半径消费圈逆势火爆,社区重新成为消费重点。

最近,位于市北区保利百合花园的便民超市生意红火。与传统社区便利店不同,这里不仅有居家生活必需品,还有在大型商超才能买到的进口商品,像狮王祛痘膏、花王洗衣液、Fancl维生素C等广受欢迎的商品都能买到。

店主李先生说,春节之后,日常生活用品消耗得快,肥皂、洗手液、洗衣液之类清洁易耗品的销量比平时要高得多。“我这小店里商品品种有限,都是平价商品,之前也经常有人问有没有进口商品。”

李先生也曾数次想扩大经营品类,尝试进一些销售火爆的进口商品。然而,这一想法却止步于现实,“我就一个店,单一产品的销量都不会很大,采购多了怕卖不掉,采购少了价格又太高。”

李先生的这一痛点很快被敏锐的商家捕捉到。“我们前期调研发现,青岛市区总共有4000多个小区,社区居民对进口商品需求还是很高的,所以从2月15日起,我们陆续启动与第一批共1000家社区门店的合作,之后将陆续增加合作门店,为岛城居民打造进口商品‘1分钟购物圈’。”专门从事社区门店进口商品配送的色拉新零售负责人李栋告诉半岛记者,“2月20日之后,我们加入欧洲的奶粉,澳大利亚的保健品等商品,将商品种类丰富到5000多种。”李栋表示。

与传统供货商不同的是,这种新零售模式可实现一级供货商直供销售末端——社区门店。“以往社区门店不敢卖进口商品,主要是需求量少,所以进价高,没有竞争优势。将青岛4000家社区门店的进货需求整合起来,‘化零为整’,可以大大降低进货价。”李栋介绍说,同时,色拉新零售在日本设有公司,在保障商品质量的同时,还可以为社区门店提供售后服务。如此一来,岛城市民将可以在社区门店买到“价格实惠、品类丰富、质量可靠、售后方便”的进口商品。

除此之外,社区团购也沾了疫情的“光”,迅速成为老百姓日常采买的重要渠道。

“邻居们,明早上岸一批海蛎子,超级肥,特惠价5.5元一斤,4斤起购,想吃的接龙吧!”3月1日晚间,市北区同乐路时刻便利店的老板李腾飞在忙碌间隙往微信团购群里发布了这样一条信息。“我来4斤”“我来6斤”……不到俩小时,30多条共计150多斤海蛎子的需求信息就丢到了群里。第二天上午10点,海蛎子被拉回便利店,李腾飞群里一吆喝,团友们陆续下楼,手机付款,拿货走人。到了中午,团购群又变成了厨艺比拼群,不请自来的“买家秀”也无意间帮李腾飞促成了更多交易。

疫情期间,岛城不少团购群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团单量。“以前都是以小区、写字楼为单位的团购群,在这次疫情中大家都抱团了,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岛城知名团

新闻推荐

为医院守好气热保供“后防线”

本报3月2日讯“白衣天使”在一线战“疫”,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能源集团全体职工坚守岗位,守护好医院气热保供“后防线”。...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