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区“定海神针”位妈妈
□本报记者赵丰
“都上车了,听我这个老人再唠叨唠叨。”每天早上7点半,山东省第七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青岛二队前往病区的班车上,都能听到这样的开场白。
这位“唠叨”的老人,是位兰玲,今年55岁,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急诊科总护士长。在武汉,她是青岛二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护理和感控主管,肩负多重职责。
“医疗队接管的是重症病区,一些病人不能自理,对护理工作要求很高,也会带来更高的风险。每天去病区我都要提醒他们,一是患者护理中的问题提示、改善,另一个就是提醒他们千万注意防护。护理队员很年轻,很多90后,他们像我的孩子一样。”位兰玲说。
私下里,护理队员叫她“位妈妈”。这两天她又多了一个称呼:位姥姥。2月底,她在国外的女儿生了孩子。年前她就订了机票,准备2月初去照顾即将生产的女儿。
可当被征求去湖北的意见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军人出身,是个老战士。战士就要上战场,上疫情最严峻的救治前线去!”
得知位兰玲也要去武汉后,队员陈付娟原本激动又有些忐忑的心平静下来。“她是我们急诊科的大家长,是‘定海神针’,她来了我就不怕了。”陈付娟说。
到达驻地后,位兰玲立即了解酒店环境,联系酒店其他医疗队,很快制定了队员出入驻地的感控流程,设置“污染出入口”“清洁出入口”“外出衣挂置区”,配备电梯按钮纸巾,房间门口放置速干手消毒液和口罩临时存放袋。还安排了3名护士24小时轮值检查、督促。
进隔离病房正式上岗,每个护士位兰玲都是亲自送、亲自接,连续3天待在病区,直到接送完6个护理小组每位队员的第一个班次。“推开四道门,她们就要直面病毒,很危险,我要帮她们检查好防护,告诉她们:我在这儿,别怕。”位兰玲说。
担心还有一个原因: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病区,相当于重建,一开始里面很混乱。第一个班次时,陈付娟发现这和熟悉的病房完全不同,要用的东西找不到,穿着层层防护服来回折腾不仅效率低,体力消耗也很大。第二个班次,陈付娟发现里面变了样,变成了熟悉的环境。她知道:“位妈妈”来过了。
虽然年纪大了,肩膀有老伤,每隔几天,位兰玲还是要穿上防护服进隔离病房,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细细琢磨每一步流程。
“她对我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中引导。”陈付娟说,“位妈妈”对患者也是关心备至,患者平时缺这短那,她都要求留神观察,记录下来,采购时一并列入计划,统一采购。
遇到病人焦虑、紧张,她总要搞清原因。前几天,从敬老院转来一位83岁的患者,来了不吃饭、不配合,要回去。“一定要摸清他为啥不高兴。”位兰玲领着队员们借着武汉话-青岛话“翻译手册”,一句一句耐心和老人交流。这才了解到,原来老人“疼钱”。当拿出确切依据告诉老人全免费后,问题也就解决了。
新闻推荐
早报3月2日讯3月2日,市教育局发布了2020年全市教育工作要点,明确了今年青岛教育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全面推行艺术学科初中学...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