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书,写作,二十多年就这样过去了 张彤

青岛晚报 2019-12-07 06:02 大字

作者简介:张彤,1975年生,199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1998年至2003年在青岛晚报文化部工作。曾任青岛早报文娱部主任,现为《青岛文学》副主编。出版有《曲终人不见——中国新音乐历程中的10位音乐家》《青岛艺术史·影视卷》,在《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中短篇小说见于《清明》《山花》《湖南文学》等。

“我们读书,写作,1995年——就这样过去了。”这是已故作家王小波的文章里最平常的一句话,但我看过之后就再也忘不了。是的,我们读书,写作,就这样,1998年过去了,1999年过去了,到今天,2019年也即将过去了。读书,写作,时光飞逝,这就是我们这一代媒体人最常有的状态吧。我的读书写作的时间始于1998年,那一年我到晚报文化部做记者。那会儿报社的新大楼还没有盖好,晚报文化部与副刊部在一间大办公室里,这间办公室里的大多数成员都是因为在文学创作上有一定的成绩才来报社工作——当然,我不在其中。那年我才23,除了会写看起来头头是道的学年论文,其他还一概没有尝试过。我没写过诗,没写过小说,连散文也没写过,唯一发表过的,是一篇生产实习报告。但是从进入晚报文化部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了在读书写作中度过每一天的生活,而我在晚报的师友们也在二十多年间不断地推出自己的作品,在各个领域中都有自己的影响。在这样的氛围中,虽然我是一个极不勤奋的人,也先后出版了两本书,并写了大大小小的文章若干。

车有车的路,马有马的路,写作不是一件结伴而行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影响”的作用,要不然在文学的论著中总会有“群落”“群体”这样的词汇呢?于我而言,这影响又是最直接的,因为总有昔日晚报的同事在问我“最近写什么”。研究近代史的李洁老师会问,写小说的刘涛老师会问,主持青岛文学馆的臧杰兄也会问,他们都是我在晚报工作时的同事,我总不能每次都回答,最近啥也没写,净喝酒去了。2012年我出版了第一本书《曲终人不见》,这是我第一次尝试一个主题性的写作,主题是20世纪的中国新音乐历史。我对音乐的兴趣是与在晚报时的工作有关,1999年,报社新大楼启用,李洁老师就开始不断地在阳光大厅策划演出。那几年,吕思清、孔祥东、闵惠芬、戴玉强等艺术家们都曾来这里举办演出。我每场演出都跟着忙接待,忙剧务,演出时跟舞台监督坐一起,帮着递话筒、搬谱台。坐在舞台的零度角上看演出,感受格外不同,舞台灯打亮了前几排的观众,看着他们因音乐而陶醉,恍忽间我觉得自己仿佛也成了台上的演员。我没有学习过音乐,之所以能用五年的时间去研究音乐史,跟那时音乐会给我留下的复杂而深刻的感受关系密切。对一件未经专业训练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十分幸福的,这几乎保证你只享受其中的乐趣,而避免咀嚼到其中的无味与枯涩。对于习惯了热热闹闹的媒体生活的人来说,静心写作十分不容易,如果没有这点乐趣,我不相信自己能坚持下来。

2016年9月,我离开了新闻行业转作文学编辑。又过了一年,开始尝试小说写作。我不记得自己读书时对文学创作有特别的兴趣,在报社工作时也没有直接做过副刊编辑,这么多年为副刊写的稿件自己都能数得过来,但是在大学毕业二十年后突然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居然能够顺利接续,这不能不说与在报社做编辑记者时的积累息息相关,与报社作家群落的影响息息相关。

新闻推荐

参赛者过万 受众人群达十余万

青岛市体育大会创建于2003年,每四年举办一届。这一综合性全民健身体育盛会具有项目多、覆盖面广、参与门槛低等特点,突出参...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