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后萌发使命感

青岛早报 2019-12-03 05:17 大字

“在工厂一步步做大的同时,我见到了很多下岗失业人员,尤其是残疾人士不能靠双手养活自己,这让我有了想要帮助这类群体的使命感。 ”杨萍说,2011年她整合服装公司资源,自筹资金成立了“青岛市残疾人缝纫实训基地”;2014年3月,她又成立了青岛市第一家以安置智力、精神残疾人为主,具有公益性、庇护性、非营利性等特点的社会服务机构——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

“记得第一天把这群孩子接过来的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在工厂里乱跑,需要全体员工停工来看着他们。”回忆起就业中心刚刚成立时的样子,杨萍说道,患有自闭症和智力低下的孩子,在成人之后也需要踏入社会,这时候先天能力不足就会影响他们就业。但如果不就业常年待在家里,很多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就会因此浪费消失。 “当时我就想让这群孩子来我这,在这里继续学习康复,甚至可以帮他们在服装厂找份工作。”杨萍介绍。如今看来,杨萍已然一步步实现了自己创立之初的各种想法。“我们安排了5位社工老师,每天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养成日常习惯,实现个人生活自理。 ”杨萍说,他们还根据每一个残障孩子的病理、心理特点,一一制订个案,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性就业指导与培训。

“现在就业中心的这些孩子不仅每天能做些简单的手工活,还可以独自出门接送货、配货。 ”杨萍夸赞道,只要告诉他们目的地地址,他们会自己用手机进行定位导航,顺利完成任务。不仅如此,为了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杨萍和就业中心的老师们还会定期带他们出门游玩学习,增长他们的见识。坐动车去北京爬长城、看故宫、参观清华园,去内蒙古看大草原、骑马,去大学里参加一日军训……在杨萍的带领下,就业中心的“孩子”完成了上百次人生中的“第一次”,这些经历也让这群残疾人的人生越来越丰富多彩。

助残疾人找到就业方向

就这样,杨萍一边带领着公司发展壮大,一边见证着“孩子”们的变化成长,也让她内心倍感充实。多年来,杨萍先后帮扶了12名残疾人当上了“小老板”,帮助省内18家福利企业拓展了业务,并跟踪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同时,她还亲自带领客户对接企业,使工厂有了稳定的订单,带动了1000余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杨萍说,她总是和服装厂的厂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能够让残疾工人在工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就会愿意帮助你增加订单。由此,杨萍荣获2016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十大新闻人物称号。

与此同时,通过在就业中心5年来的康复培训,现在已经有10多位残疾人在服装厂一线工作,17人可以制作十字绣、钻石画、环保纸花等手工艺品,6人胜任食堂、保洁等岗位。今年,杨萍所经营的公司获得了山东省责任企业称号。 “除经营工厂外,我现在大多时间就是和这群孩子在一起,甚至还缩减一半工厂订单,希望多挤一点时间陪他们成长。 ”杨萍说,今后她会继续探索发展康复和就业同步的方式,为这群“孩子”逐渐找到人生就业方向。

新闻推荐

国内首个文旅融合发展教学案例库上线

□记者李媛报道本报青岛讯11月23日,青岛大学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教学案例库正式上线,并举行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教学案...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