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 不妨“跨界”

老年生活报 2019-11-22 08:45 大字

近年来,“跨界”似乎出现了“星火燎原"之势,愈来愈流行了起来。比如现在电视的许多文艺节目,就有一些歌唱家演出相声、戏曲演员表演舞蹈、企业家展示才艺等等,耳目一新的感觉引人入胜,且赢得好评。其实,这就是“跨界”。

如今,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而且还是高科技、信息化,电脑、电视、手机、博客、微博、微信、区块链以及飞机、高铁、高速公路等,已经使我们生活的地球变小,人们的交往更加便捷,视野愈加宽阔,信息量更是与日俱增。因此,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着本行业与其他学科如何结合的“跨界”思考,即跨学科的可能性,跨媒体的必要性,跨领域的创新性,跨艺术的实践性,这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跨界”本不是一个新问题。据我所知,仅以京剧而言,早已如此。不少京剧大师都是优秀的“跨界”者,如“四大名旦”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不仅戏演得精彩,他们的书画也是非同一般的水平;“四大须生”的言菊朋、奚啸伯都是杰出的书法家。我还认识两位这样的老教授:一是著名的生理学教授刘曾复,我在北京多次登门拜访求教,2010年春节登门拜年时他已是96岁高龄(可惜于2012年6月27日驾鹤西去),就一直在医科大学任教,而因他自小酷爱京剧,擅长演老生和武生,梅兰芳就很赞赏,许多京剧名家(包括京剧大师奚啸伯)都得向他求教,而今唯有他对所有的京剧脸谱能够做到如数家珍。还有现已九序高龄的欧阳中石,他本是首都师范大学的逻辑学教授,并且是当今最优秀的书法家,但他还是“四大须生”奚啸伯的得意弟子,很好地继承了京剧奚派老生艺术,是名副其实的奚派掌门人。

对此,我深有体会。自小学过京剧,说过相声,摆过地摊,从事教学和教务工作,还做过钳工和翻砂工和基建,参与办过报刊,采访了不少文化名人,还写过儿歌、诗歌、散文、游记和评论,出版《青岛与京剧》《青岛与曲艺》等书,主持15年电台直播文艺节目,编导电视节目,至今还教影视编导课等。为此我认为:这些经历与实践,其中不乏有许多相通的道理,“跨界”确实大有裨益。

“跨界”人才的特点就是一专多能,多才多艺,融会贯通,厚积薄发。这样就能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这一特征决定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调整心态。现在流行“跨界”,我们老年朋友也应学无止境,不妨“跨界”!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

新闻推荐

远去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千千万万个勤劳、慈祥、善良的劳动妇女之一。她为人热情、开朗,爱说笑话,她富有同情心,她宁可自己不吃不喝也愿意...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