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送面前,为居民架起“连心桥” 城阳区档案馆刘峰峰10年如一日倾心为民
半岛记者葛梦杰
“居民上门来查找档案,都是带着特别着急的事儿,只要是能帮到忙的,咱就得尽心尽力。给人家找到了,人家高兴地走,我也觉得很开心。”自2009年在城阳区档案馆参加工作以来,刘峰峰把自己从一个档案学的外行人,变成如今的业务能手。多年的工作中,每一次看到前来查档的市民如释重负的笑容,刘峰峰对自己工作的敬意便会增深一分。“宁可自己多跑腿,也要让居民省点劲儿,不管什么工作,干的都是良心活,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刘峰峰笑着说道。
从大海捞针到分秒就来,她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现在咱们数字档案馆建立起来了,市民来查档案,只要是数据库里有的,查档都能达到秒级,不用等!”一说起如今档案馆的查档工作,刘峰峰满是自豪。近十年的工作,查档案从“大海捞针”变成如今“分秒就来”,她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数字化的实现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前期大量的数字积累才行,为了实现这个基础,档案馆下了不少功夫。2005年,城阳区档案馆为了实现便民查档服务,开始着手建设数字档案中心,经过一年的努力,数字档案中心落成。然而,想要将数字档案馆正常投入运营并不容易。
2009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刘峰峰就被派了任务,把档案一件件的数字录入到电脑中去。说起来不过短短一句话,但是真正做起来,过程却很艰辛。接到任务的刘峰峰一开始着手处理这些陈年的档案,便遇上了困难。有些老档案纸张早已泛黄,字迹更是模糊,需要再三确认。有时候只是为了搞清楚一个人名,就得花费几十分钟的时间。九年的时间里,她录入了近5万余条人名信息,查找调阅了近17万件档案,一路走来,刘峰峰从来没有过一丝一毫的应付。
在城阳区档案局工作人员齐心协力的努力下,2015年,城阳区档案馆成为山东省首家,全国首批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同时,城阳区档案局建立了人名数据库,档案搜索达到了秒级,解决了老百姓“等”的问题。
将心比心,她不怕辛苦,只为对得起市民的托付
“平时大家对档案馆工作不理解,不知道档案馆的工作是什么,也不知道档案到底有什么用,等真正用到了,就都是抱着最后一点希望来的。”面对这最后的一点托付,刘峰峰一直不敢懈怠。而现在,城阳区档案馆推进“阳光服务”窗口建设,为老百姓提供贴心、暖心服务,让人民群众满意,刘峰峰更是首当其冲。
有一次,一位75岁的孤寡老人因为房屋转卖的问题来档案局查阅婚姻信息,听说老人行动不便,身边又没有子女,刘峰峰二话没说,带上登记表和纸笔,下楼走到老人身边为老人服务。刘峰峰从四楼到一楼,来回跑了四五趟。老人年事已高,耳朵听不清楚,她便耐着性子一遍遍地确认,直到获得准确信息为止。最终她在数据库里检索到了老人所需档案资料,并将办理好的档案交到老人的手上,老人不禁说道:“谢谢,真是太贴心了!”
“很多前来查工龄档案的市民,往往和退休金、养老金、继承等直接挂钩,这都是家里的大事儿,能帮得上忙的,我们一定尽量帮!”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刘峰峰却不知流了多少汗水。面对一架架泛黄的档案,想要从中查找一个人名或者一条人事调动信息,有些时候无异于大海捞针,但就是这种大海捞针的工作,刘峰峰的责任心却一天也没有丢下,“档案局的工作很平凡,但是在平凡中却有不平凡的意义,我希望通过我的一些努力,真正架起与居民的‘连心桥’,让这岗位上充满人情味儿。”
新闻推荐
今天我们小记者团一起去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参观,体验了未来科技。一路上,我心情无比激动,第一次作为小记者去参加采访参...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